癌癥研究:胃微生物群改變會影響胃癌風險
發布日期:2017-11-13一項新發表于PLoS Pathogens雜志的研究表明,胃內微生物群可能影響人體腫瘤產生的風險,這項研究由全世界癌癥研究(Worldwide CancerResearch)資助。
研究帶頭人、高級作者Mark Pritchard教授來自利物浦大學,他說:“我們的研究指出,胃內微生物多樣性與不同疾病之間有相似的病理特征。這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能解釋為什么這些胃內微生物不同的人,患胃部腫瘤的風險也不同。”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胃腺癌大多數病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幽門螺桿菌導致胃中分泌酸的細胞減少,導致胃酸不足。然而,其他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胃萎縮或長期使用酸反流藥物(質子泵抑制劑,PPI)也會導致胃酸減少,但這些疾病與胃腺癌沒什么關聯。自身免疫性胃萎縮與另一種胃部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關性比較大,而使用PPI與胃癌風險增加無關。
這項研究顯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胃微生物群多樣性低于健康人群,自身免疫性胃萎縮患者與前者的微生物群多樣性不同;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的人群與健康人相比,微生物多樣性沒有差異。雖然胃癌的發展受到多因素共同影響,但就目前的研究數據表明,胃微生物多樣性可能與癌變風險相關。
研究人員還發現,由于微生物群的變化,代謝過程更活躍,變化較為顯著。這些代謝過程的化學產物的差異或許讓我們知道,胃部微生物多樣性如何改變影響人體健康狀況,又如何影響人體患不同類型腫瘤的風險。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研究人員分析了95個受試者的胃部微生物群組成,以測試不同健康狀況會給微生物群多樣性帶來怎樣的差異。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稱為的16S rRNA測序技術,來確定研究參與者胃內不同的細菌種類的豐富程度。
Helen Rippon博士,癌癥研究的首席執行官說:“我們體內的細菌種類是我們身體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目前我們才行開始了解體內菌種變化如何影響人體健康,包括發展癌癥的風險。我們已經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影響,可能導致胃癌或者造成胃潰瘍。而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其他微生物也可能參與其中。胃癌是世界范圍內的常見癌癥死亡原因之一。改變胃內細菌的構成,或許有助于預防或治療胃癌。因此世界癌癥研究組織會繼續支持這一關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