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控制率與腫瘤大小和范圍有關
發布日期:2017-11-14大面積面部水腫不多見其潛在致病因素,為腫瘤進展導致的繼發性廣泛的血管,或淋巴系統阻塞只能給予對癥治療,療效不理想。常為末期事件,患者多因腦水腫、出血或營養不良死亡。動脈破裂出血少見,多為繼發于腫瘤或壞死的頸動脈破裂,應通過控制局部腫瘤、避免進行性感染壞死和進行適當的頸淋巴結清掃術加以預防。
上呼吸道阻塞可由腫瘤或水腫進展引起。可用高劑量潑尼松(40~60mg/d)。可進行氣管造口術消除阻塞或暫時緩解癥狀,應積極控制相關感染,放療部位再發腫瘤,給予化療可達到腫瘤緩解。梗阻性吞咽困難若源于既往治療的腫瘤進展,則常伴發其他表現如氣道阻塞及疼痛,治療效果差。感染與腫瘤進展及壞死有關,可用廣譜抗生素治療,但療效欠佳或控制時間較短。出國看病簽證辦理?詳詢愛諾美康。
特殊部位的頭頸部癌相對發生率、性別趨向、常見部位、頭頸部癌結構的組織學特點的比較,定義唇癌指唇表面及黏膜所發生的惡性腫瘤。而唇稍下皮膚的惡性腫瘤則另列為原發性皮膚癌。病理幾乎全部唇癌為鱗狀細胞癌,常分化良好。臨床表現95%的原發性唇癌,起源于下紅唇表面。這可能與唇的解剖位置高有關。肉眼所見包括小的紅斑、干裂及潰瘍性包塊,偶見下層肌肉及骨破壞。當腫瘤侵及上下唇橫向接合處時,預后不好,需強化治療。
危險因素長期暴露于日光或風中,慢性刺激。淋巴系統引流上唇源性腫瘤引流至下頜淋巴結;下唇源性引流至頦下、頌下、和二腹肌神經結下淋巴結。分化不良、體積大或唇橫向接合處受累的腫瘤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風險增高。所有患者中,5%?10%診斷時已播 散至區域淋巴結,而另外5%?10%將于后期發生淋巴結轉移。
鑒別診斷角化棘皮瘤為外生性病灶,發病迅速,常于數月內自行消退。小劑量放療有助于其消退,但多不推薦應用。過度角化癥常于刺激和(或)感染相關。黏膜白斑病。梅毒性潰瘍。原發性腫瘤唇癌T1~T4分類如下:T1大直徑的腫瘤矣2cm。T2腫瘤>2cm,但腫瘤大直徑不>4cm。T3:腫瘤大直徑>4cm。T4a中度侵襲性疾病:腫瘤侵入骨皮質、下牙槽神經、口底,或下巴和鼻子的皮膚;T4b高度侵襲性疾病:腫瘤侵人咀嚼空間,翼狀的盤子內側板,或顱底,和包圍頸內動脈。
原發腫瘤治療早期唇癌,通過局部手術、放療或化學外科均可達治愈。可用于治療黏膜白斑病,重度發育異常和原位癌。放療(外放射、同位素外敷或插植)或手術(切除范圍小,可直接縫合,不影響口的大小)均有較好療效且不影響美觀。若下層正常組織無破壞,則放療較手術更具美觀和功能保護的優勢。若骨受累或存在正常組織缺失,則宜進行修復重建術,唇接合處受累放療較手術更有優勢。
出國看病簽證辦理?詳詢愛諾美康。局部腫瘤控制率與腫瘤大小和范圍有關。對較大或組織學分化不良的原發性腫瘤應進行放療。T1期原發腫瘤,失敗率<10%,頸部NO時,則失敗率<10%,但發生肉眼可見的淋巴結轉移時失敗率增至45%,局部淋巴結的處理頸部淋巴結臨床陰性應隨診觀察。頸部淋巴結臨床受累應手術治療,原發性腫瘤越過中線時,雙側頸部均有受累風險。主要的腫大淋巴結好給予手術切除。
頸部另一側的亞臨床腫瘤,應給予放療或頸部淋巴結清掃術。延遲頸部淋巴結清掃術,對原發性腫瘤初始治療后的淋巴結轉移有效。局部再發癌的治療可能有效,放療失敗者宜進行手術治療,而手術失敗者可再進行清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