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治療可降低某種轉移的風險
發布日期:2017-11-14醫學上,口腔癌定義包括口舌、口底、頰黏膜包括磨牙后三角、齒齦、牙槽殘嵴、硬腭和前扁桃弓的原發性腫瘤,病理上幾乎全部原發性癌為鱗癌。腺癌如腺樣囊、源于小涎腺的黏液表皮樣癌不足5%。自然史如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長期飲酒、口腔不衛生及牙或者義齒對局部的長期刺激。臨床表現上,口舌癌患者可表現為局部黏膜刺激或包塊伴潰瘍、感染或疼痛,口臭可能與感染有關。
疼痛可限于局部或牽涉至耳,肌肉浸潤可導致吞咽或語言問題。早期頰黏膜癌無癥狀,或被舌感知潰瘍可導致局部疼痛。腮腺管阻塞可導致腮腺腫大伴觸痛。腫瘤侵及舌及齒神經導致耳牽涉痛,局部腫瘤擴張可導致牙關緊閉癥。齒齦癌:因局部黏膜改變而被發現,常伴黏膜白斑病變。多數腫瘤擴張可導致牙齒松動,影響義齒的佩戴,出血或疼痛。可侵及下方骨骼。腫瘤可侵及臨近解剖結構如口底、頰黏膜、硬腭和軟腭或上頜竇。
磨牙后三角癌因侵及翼下頜間隙、翼狀肌和頰肌而導致牙關禁閉癥,硬腭癌常侵及骨。口底黏膜癌可表現為局部黏膜改變,常伴黏膜白斑,患者可有腫物感。伴發局部潰瘍和觸痛者,常被誤診為口瘡,發生局部擴張時表現為頜下腫塊、下頜腺管阻塞伴腺體增大和口舌或下領骨受累。淋巴道轉移長侵及二腹肌下、頸上部或頜下淋巴結。發生率與原發腫瘤部位、范圍和分化程度相關,診斷時高達30%~35%。
赴美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在疾病后期,頸部未治療區域的淋巴道轉移率增加,與亞臨床型轉移灶的生長相關。原發腫瘤接近或侵及解剖學中線時,雙側轉移的發生風險增加。轉移鎖骨下尾側或顱底上頭側所發生的淋巴道或血行轉移不多見。診斷上口腔惡性腫瘤的診斷相對容易,因患者常有獨特癥狀和體征,早期即可觀察或觸及腫瘤。必須通過活檢明確診斷。影像學檢查(CT,MRI)已成為評價腫瘤范圍、骨受累和淋巴結轉移的主要手段。
原發性腫瘤T1~T4口腔癌分類如下,T1腫瘤直徑矣2cm。T2腫瘤直徑>2cm,但不>4cm。T3腫瘤直徑>4cm。T4a腫瘤侵人鄰近結構,如通過骨皮質(下頌或上頜骨)到深(外在)舌肌(頦舌肌,舌下神經,舌腭肌、莖突舌肌)、上頜竇或臉的皮膚。表面侵蝕單獨的牙槽骨、牙齦的原發腫瘤。T4b腫瘤侵人咀嚼空間,翼狀板,或顱底,和(或)包圍頸內動脈。原發腫瘤的大小(<1.0cm)不影響閉合功能的切除術,組織間放療、口內的外照射錐形放療極少應用。T1或T2腫瘤單純切除術(術后變形小者),或聯用外照射與組織間放療。根據患者喜好、健康狀況、職業、社會或心理因素選擇治療方式。
廣泛性腫瘤切除術后序貫外照射放療。下頌骨受累、疣狀癌及依從性好的患者應進行手術治療。放療的局部腫瘤控制率T1腫瘤80%,T2腫瘤65%~70%,T3腫瘤25%。齒釀和硬騰癌切除術及術后放療,局部控制率:60%。頰黏膜癌小腫瘤(<1.0cm)切除和原發性閉合。廣泛的腫瘤(T3~4)侵犯肌肉,切除術及術后放療,局部腫瘤控制率與放療近似。
頸部淋巴結的處理控制原發腫瘤后,未控制的頸部轉移癌所知死亡不多見。頸部淋巴結亞臨床受累的風險,與T分期和組織學分化程度相關。赴美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雖然頸部患者經常隨訪可獲得良好的控制,但選擇性的治療可降低復發及轉移的風險。常用的若原發腫瘤進行手術治療,則進行選擇性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同時給予頸部淋巴結放療。若原發腫瘤進行聯合治療,則給予頸部淋巴結聯合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