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支持對結腸癌平均風險人群進行篩查間隔
發布日期:2023-02-24一項科學研究探討了通過非侵入性多靶點糞便DNA檢測,對具有平均患病風險的個體進行結直腸癌篩查的適當間隔,報告稱,在起初的多靶點大便DNA檢測呈陰性三年后,沒有發現結直腸癌。這些結果表明,使用這種方法進行篩查之間至少間隔三年是臨床上合適的。
這項多中心研究的結果由Registrif Institute Research Scientist和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教授Thomas F.Imperiale(醫學博士)領導,通過在第三年重復多靶點糞便DNA測試來確定,測試結果通過結腸鏡檢查來確認,結腸鏡檢查是檢測結腸癌的金標準測試。
雖然在三年的間隔期篩查中沒有發現癌癥,但591名研究參與者中發現了63個晚期癌前病變。研究作者指出,由于該測試針對的是癌癥和高危癌前息肉,并不是為了識別非晚期病變而設計的,因此自之前的多靶點糞便DNA篩查以來,一些在三年內發現的疾病可能已經發展到晚期。
Imperiale博士說:“這項研究為篩查年齡段的成年人及其臨床醫生提供了他們需要的多目標糞便DNA篩查頻率的循證信息。然而,由于個人和醫療保健系統推遲或取消預約,大流行造成的限制,參與者人數在三年內減少,需要對測試間隔進行進一步研究。三年的間隔可能是更合適的,但更長的間隔可能會更好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