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腸道細菌可能會有助預測乳腺癌治療中的心臟風險
發布日期:2025-08-11研究新發現:腸道微生物組或成癌癥治療心臟保護新方向
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發布的新聞稿,化療前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或許能為癌癥患者構筑起一道防線,抵御癌癥治療引發的心臟損傷或心臟毒性。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特定腸道細菌,尤其是擬桿菌,在具有心臟健康生物標志物(如左心室整體縱向應變、N末端b型鈉尿肽前體和肌鈣蛋白I)的患者中更為常見,這預示著這些患者在癌癥治療期間面臨更高的心臟損傷風險,且其腸道微生物群與心力衰竭患者的腸道菌群存在相似性。
專家發聲:探索化療長期副作用新解法
Athos Antoniades博士,Stremble Ventures LTD.的研發主管,在新聞稿中強調:“為助力癌癥幸存者享受更健康的生活,我們必須探尋新方法,保護他們免受化療長期副作用的侵害。”他指出,這項研究是首批探索微生物組在化療期間患者心臟狀況中作用的研究之一,并補充道:“我們發現特定腸道細菌屬與心臟生物標志物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這表明患者在化療期間心臟損傷的風險更大。”
研究概況:多中心合作,聚焦老年女性癌癥患者
該研究匯聚了來自歐洲三個臨床中心的98名60歲以上癌癥女性患者,包括塞浦路斯銀行腫瘤中心、希臘雅典國立卡波迪斯特里安大學以及意大利歐洲腫瘤研究所。這些患者接受了超聲心臟掃描(超聲心動圖)以評估心臟功能,并進行了血液檢查以檢測與治療期間心臟損傷風險增加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在開始癌癥治療前,通過基因測序分析了她們腸道中的細菌。
研究擴展:歐盟資助項目助力結果驗證
作為歐盟資助的CARIOCARE項目的一部分,該研究計劃將研究范圍擴大至600名女性,以驗證研究結果。初步結果表明,未來個性化益生菌可能有助于降低化療引起的心臟相關副作用風險。研究結果將在歐洲心臟病學會的科學會議《歐洲心臟腫瘤學2025》上公布。Antoniades博士透露:“我們已對這98名患者進行化療后隨訪,并將研究項目擴展至已參加CARIOCARE臨床試驗的所有600名患者。”
專家訪談:腸道微生物組與黑色素瘤治療新視角
在另一次訪談中,CURE與Vincent Ma博士探討了腸道微生物組對黑色素瘤治療的影響。馬博士討論了DIET試驗的結果,該試驗揭示了高纖維飲食如何改善接受免疫治療患者的治療反應并減少副作用。他表示:“多年來,我們逐漸認識到腸道微生物群在免疫系統中可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腸道的免疫系統及細菌實際上可能影響你對免疫療法等治療的反應。”馬博士是威斯康星大學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血液學、醫學腫瘤學和姑息治療系的教員,同時擔任醫學系助理教授和皮膚病學系附屬教員。
擬桿菌科:雙刃劍作用需警惕
擬桿菌科作為常見的腸道細菌家族,對健康具有支持作用,但當其種群失衡時,可能變得有害,引發炎癥并導致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
心臟毒性:癌癥治療不容忽視的副作用
心臟損傷,即心臟毒性,是包括化療在內的多種癌癥治療中相對常見的副作用。隨著癌癥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存活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需要面對治療的長期影響,其中心臟損傷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