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途徑能否有效降低細胞的合成反應
發布日期:2023-02-22在醫學領域上,McKeehan首先描述了谷氨酰胺酵解,即谷氨酰胺代謝經氧化途徑,產生二氧化碳、丙酮酸和乳酸的過程。根據這一模式,蘋果酸將離開線粒體,之后代謝為丙酮酸,再代謝為乳酸。
但McKeehan沒有解釋,蘋果酸如何離開線粒體,通常來說,通過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進入線粒體,該穿梭在癌細胞中則較為活躍。后期Moreadith和Lehninger又通過分析五種不同的腫瘤類型,認為無法支持McKeehan的代謝模式。
他們的數據顯示,蘋果酸并未離開線粒體,而是代謝為OAA,然后通過轉氨基作用,成為合成天冬氨酸的底物。
在某些代謝條件下,蘋果酸會進入線粒體、并作為線粒體蘋果酸酶(ME)的底物,用于合成檸檬酸。于任何情況下,蘋果酸都不會離開線粒體,而成為合成丙酮酸的底物。然而,蘋果酸可以通過鮮為人知的丙酮酸-蘋果酸穿梭,后離開線粒體,此現象在某些細胞中,則是非?;钴S的。在這個模式中,丙酮酸會通過丙酮酸梭化反應,進入線粒體轉化為OAA,然后轉化為蘋果酸。
而臨床上,通過細胞質ME的作用離開線粒體,并轉化為丙酮酸,后通過該反應,將生成大量的煙酰胺腺喋吟二核昔酸磷酸(NADPH),可用于磷酸戊糖途徑活性降低的細胞中的合成反應。另外,通過細胞質ME反應生成的丙酮酸,將會重新進入線粒體,后進行另一輪穿梭或脫梭基,成為乙酰輔酶并氧化。由于磷酸戊糖途徑在大多數癌細胞中是相當穩健的,尚不清楚在腫瘤細胞中,蘋果酸是否會使用這種穿梭系統離開線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