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間質轉化能否被視為一種侵襲或是轉移?
發布日期:2023-08-04根據海外專家報道,癌基因激活以及抑癌基因失活、染色體非整倍體的出現等,多半是長期線粒體功能障礙的一種自然結果。這些基因的不正常,將促進線粒體功能障礙的累積,同時也增強上調和維持酵解產能的途徑。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依賴酵解和SLP產能,腫瘤的惡性程度就越高。由于有氧呼吸是維持細胞分化的必要方式,呼吸喪失就會導致細胞的去分化,并恢復到默認的增殖狀態。
所以,Szent-Gyorgyi認為,這種細胞狀態,曾存在于地球生命史上的a期。為了使生命長久,那個時期的各個生命系統,不得不在環境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快地自我繁殖;其驅動繁殖的能量,也不得不以無氧酵解的方式進行,以至于a期也被稱為無節制繁殖的無氧酵解期。
這個結果,通常伴隨著有氧糖酵解增加和抗細胞凋亡,而其大量的酵解細胞,也產生了過量乳酸和琥珀酸,從而產生酸性微環境。在這個腫瘤微環境中,血管新生是針對傷口愈合、和代謝狀態的必然反應,其各項腫瘤特征,也都源于呼吸不足和腫瘤細胞酵解。
按照Lazebnik評論,除了侵襲和轉移,癌癥其他所有的特征,都可以在良性腫瘤或非轉移性癌癥中出現。之后,專家又提到,癌癥的5項特征中有4項,可以在植物的冠瘻病中發現。所以說,與動物的癌癥不同的是,植物冠廖病并不發生侵襲或轉移,且只有侵襲和轉移這兩項特征,使得癌癥成為致命的疾病。雖然上皮-間質轉化(EMT)目前被視為是癌細胞侵襲、和轉移的可靠解釋,但這一假說,并沒有把腫瘤轉移與線粒體缺陷,聯系在一起,而是將轉移與發育調節程序的變化相聯系。
另外,轉移性腫瘤中觀察到的許多基因表達譜,類似于免疫系統巨噬細胞、或其他融合細胞的功能相關基因表達譜。而從融合雜交體的呼吸受損來看,也可以解釋癌細胞的侵襲和轉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