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縱針也能當作癌癥治療的終極解決方案
發布日期:2023-10-25一個名為EDEN2020的項目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他們在5年前開始做的事情:在將藥物注入大腦時,針頭插入的方向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項工作是同類作品中的第一次,該假設之前僅通過計算機模擬記錄在案,但仍然缺少實驗證據。
EDEN2020協調員兼哈姆林中心聯合主任、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FerdinandoRodriguezyBaena教授談到這項開創性工作時說:“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清大腦中復雜管道的底部,但現在我們可以最終確認組織滲透性確實是定向的,因此,優化針尖輸送可以影響和改善藥物注射。”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具侵襲性和最常被診斷出的腦癌形式之一,已導致全球250,000人死亡,治療起來極具挑戰性。在像大腦這樣擁有860億個神經元、和100萬億個連接的區域中定位和移除或縮小腫瘤,一直是最艱巨的挑戰之一。
當前的常規治療,受限于它們遞送治療藥物、以殺死惡性組織而不影響健康組織的能力。對流體如何在大腦內運輸和移動的了解有限,這使情況更加復雜。EDEN2020團隊一直致力于通過開發先進的手術技術,來解決這些限制,例如用于對流增強輸送(CED)系統的可操縱針,一種創新技術,可在針尖產生壓差以直接通過組織(Mehta等人,2017年)。
領導這些實驗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AsadJamal博士說:“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將改變科學界對中樞神經系統(CNS)靶向藥物注射的看法,中樞神經系統(CNS)通常被認為是均勻分布的。”
談到大腦中定向流體流動實驗的重要性,也稱為局部透水率,帝國的DanieleDini教授領導了與組織微觀結構、和CED有效性之間的聯系相關的更廣泛的團隊調查,并監督了這項工作說,“這不僅為我們了解中樞神經系統組織中的靶向藥物,遞送和藥物分布提供了一條途徑,而且還為對大腦建模感興趣的科學家提供了一組有價值的信息,并強調了在顯微鏡下探索這種現象的必要性。在實驗方面擴大規模。”
這項工作進一步強調需要開發外科技術,不僅要克服已知的藥物分布限制,例如血腦屏障(BBB)的存在,而且還能夠沿特定方向控制注射藥物。領導米蘭大學臨床團隊的LorenzoBello教授可以看到這些確鑿的數據進一步影響了醫學領域。
“這些發現支持臨床數據報告,即腫瘤細胞沿白質束擴散普遍發生;研究腫瘤如何改變大腦,因此,連通性與確定輸注藥物的分布方向、靶向腫瘤體積和浸潤區域、增強抗腫瘤活性有關。可用的技術未能做到這一點,而曲線導管的使用,可能代表了能夠完美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