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健康記錄警報結合干預措施:改善高風險轉移性癌癥患者預后新途徑
發布日期:2025-09-12近日,發表在《JCO Oncology Practice》上的一項現實世界研究帶來振奮人心的消息:當電子健康記錄警報與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相結合時,可有效降低高風險轉移性癌癥患者的30天再入院率和住院時間。
雙重通知保障干預及時啟動
中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的Michelle M. Chin在新聞稿中介紹,這種雙重通知機制確保了干預措施能夠盡快啟動。其采用的四部分干預措施涵蓋多個關鍵環節,包括護理協調、住院咨詢、患者教育與癥狀管理以及出院后隨訪,全方位為患者提供支持。
電子健康記錄警報精準識別患者
電子健康記錄警報系統在識別高危轉移性癌癥患者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該系統依據特定協議,在患者入院時,利用最近住院時間、氧氣或靜脈注射需求、抗生素使用以及營養不良跡象等因素,自動標記這些高危患者。一旦患者被標記,工作人員會立即核實癌癥診斷,并將護理團隊與禮賓調度人員緊密聯系起來,共同協調后續行動,確保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
干預效果顯著:再入院率與住院時間雙降
在對比600名接受干預的患者和103名基線患者的結果后發現,干預組患者取得了顯著改善。30天再入院率從41.2%大幅下降至31.8%,平均住院時間也縮短了1.14天,從5.65天減少至4.51天。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了該干預措施的有效性。
專家高度評價:數字醫療工具改善預后
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癌癥專家、德克薩斯州腫瘤科執行副總裁Debra Patt博士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她指出,對于晚期癌癥患者而言,他們往往面臨多次住院治療,且一旦入院,再次入院的風險極高。而此次研究展示的基于電子健康記錄的干預措施,是利用數字醫療工具(如臨床決策支持)改善患者預后的良好范例。
Patt博士還領導了另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通過電子患者報告結果的遠程癥狀監測可在癌癥實踐中成功實施。她進一步解釋,基于電子健康記錄的干預措施有助于解決癌癥護理中的一個常見難題:晚期疾病患者常在腫瘤團隊不知情的情況下住院。由于患者可能在幾周內未與腫瘤學家安排隨訪,通過圍繞這些患者提供支持,能夠有效影響再入院的可能性。
患者教育:賦予患者與護理人員力量
Patt博士特別強調了干預措施中患者教育部分的重要價值。她表示,盡管組織有時不愿在患者教育上投入資源,但實際上,對患者教育進行投資能夠賦予患者及其護理人員更多權力,幫助他們獲取所需幫助,從而更好地應對疾病。
她還指出,重新入院率和住院時間的減少意義重大。如果現代癌癥治療的夢想是讓患者能夠掌控自己的癌癥,且癌癥治療不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那么那些減少住院、住院時間更短的患者無疑更接近這一夢想。
研究結果鼓舞人心,概念驗證成功
Chin認為這些結果在多個層面上都令人備受鼓舞。這不僅是概念上的證明,表明在大型醫院系統中可以快速有效地識別患者,還能及時調動現有資源,如禮賓醫療、姑息治療等。她希望這一成果將有助于更好地支持癌癥患者出院后回到初級腫瘤醫生那里接受后續治療。
成功實施需多要素協同
然而,Patt博士也提醒,成功實施這些干預措施并非僅靠良好意愿。它需要組織具備高度意識,制定結構化的教育計劃,加強醫生與護士之間的協調,并更新工作流程。她強調:“如果沒有仔細考慮這些因素,可能無法享受到減少住院所帶來的同樣益處。”
此次研究為改善高風險轉移性癌癥患者的預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未來癌癥治療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