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氧糖酵解和巴斯德效應存在哪些混淆
發布日期:2023-03-06曾經有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只有當一種類型的正常細胞的純克隆產生腫瘤時,方可評估伴隨腫瘤細胞誘發的代謝變化。具體而言,從正常心臟成纖維細胞轉化的純克隆惡性腫瘤細胞系,比源自相同克隆的非惡性細胞系,具有更高的糖酵解活性。
因此,DeanBurk的研究很重要,而Aisenberg和Weinhouse的評論中,都沒有提及Burk的這一有力支持瓦伯格理論的研究報告。之后,在比較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能量代謝時,常常因種類、組織和細胞類型的不匹配,會顯著增加對“癌癥由細胞呼吸缺陷所致”這一理論的疑惑。
盡管Burk和Pedersen都提到用恰當的細胞對照,來評估瓦伯格理論的重要性,但很少有學者,在研究癌癥能量代謝的實驗設計里,運用了恰當的對照。在試圖整合有氧糖酵解、無氧糖酵解和巴斯德效應的現象時,研究者中存在著諸多混淆。其實,氧氣存在與否,可以用來區分兩種糖酵解。
另外,氧氣在正常組織中,還可以完全抑制無氧酵解,但氧氣在腫瘤細胞中,卻不能完全抑制有氧酵解。而有氧條件下的持續糖酵解(有氧酵解)現象,即為瓦伯格效應。根據瓦伯格理論,有氧酵解是呼吸受損的結果,但Weinhouse和Aisenberg展示的數據,卻解釋為“巴斯德效應”,在腫瘤組織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