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中的小膠質細胞能否在培養基中存活?
發布日期:2023-03-19國外臨床研究上,專家們對比了BV2細胞和VM-M3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它們也會表達出小膠質細胞的特征,但卻無法在這種低糖/低谷氨酰胺、高酮體的培養基中存活。
VM-M3細胞表現為細胞呼吸受損,以及高度侵襲性和轉移性,之后針對BV2細胞的研究結果又顯示,盡管轉染了部分癌基因,但細胞的氧化磷酸化功能,多是正常的。換句話說,這些細胞雖然糖酵解調節功能有明顯損傷,但并未導致其形成腫瘤。
這說明,是線粒體損傷及其引起的細胞呼吸不足,導致了腫瘤發生,而不是相反。而在一個更廣泛的系列研究中,Weinberg及其同事已經證明,從多個種間腫瘤中分離岀的DNA,也可以轉化NIH3T3細胞。
顯然,供體腫瘤的DNA已存在于轉染細胞中,但并不確定DNA轉染后,線粒體功能是否受損。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因為Moiseeva及其同事發現,Ha-RasV12癌基因轉染人類成纖維細胞,能夠損傷該細胞的氧化磷酸化。
Huang及其同事也發現,K-Ras對線粒體的損傷,是瓦伯格效應的起源,該損傷先于糖酵解上調和腫瘤發生。而后,Neuzil等在導致細胞惡性轉變的相關事件時間表上,對該事件做岀了強調,正如瓦伯格在代謝實驗中所顯示的那樣,有氧糖酵解或瓦伯格效應,是由呼吸受損或呼吸不足引起的。
與基因組不穩定性類似,有氧糖酵解是一種下游效應,而不是引起細胞呼吸不全的原因。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瓦伯格沒有把重點放在有氧糖酵解上,而是認為這只是細胞呼吸受損的不穩定的附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