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的異常也可能導致患者脂質體損傷
發布日期:2021-05-21有海外專家認為,酵解是導致腫瘤細胞中非整倍體耐受的機制,而Thompson和Compton已經發表的研究結果也表明,p53腫瘤抑制因子的缺失,通常可以促進非整倍體細胞的成長。通常,正常的線粒體功能需要P53,受損的p53則能夠通過酵解來增加能量。
因此,受損的呼吸功能,通過酵解得到了代償,從而在基因不穩定情況下,能保持細胞活力。而呼吸受損和有氧糖酵解,與癌癥起源或是非整倍體也相關聯,后期Duesberg團隊發現的非整倍體-癌癥的機制,在癌癥進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專家指出,癌癥細胞中非整倍體和大量體細胞突變,及其他的基因組異常,會最終增加針對線粒體蛋白質、脂質和mtDNA的損傷。
這個損傷可以使質子活性梯度消失,導致酵解增加、及不平衡的細胞的鈣流量。由于線粒體功能紊亂和呼吸不足,散發性癌癥中,基因組改變也會大量增加。
而能夠證明這一假說的證據,也很令人信服,且多數常染色體(非性染色體)的正常基因,也應包含兩個能產生出正常蛋白質的等位基因(基因的替代形式)。它們,通常不會因隱性等位基因缺失,而產生不正常的表型。
因為單獨的正常等位基因,已足夠防止病變,部分隱性基因處于雜合狀態時,也能維持一個正常的表型。
然而,功能缺失或是缺失一個單獨的正常的等位基因,可能抑制那個基因產生任何正常產物。其雜合子喪失(LOH)與癌癥起源的關系,可參考肯德森假說,這個假說由AlfredKnudson更早提出。
他認為,在重要的基因如p53、RB里的LOH,可以使人致癌,這個想法如今已被廣泛接受,也已演化成了癌癥體細胞突變理論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