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紅肉與DNA損傷存在特定關聯
發布日期:2021-07-07近期,《癌癥發現》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已確定了由富含紅肉的飲食引發的DNA損傷的特定模式,進一步暗示該食物是致癌物,同時預示著早期發現癌癥和設計新療法的可能性。少吃紅肉是預防結直腸癌的標準醫學建議,但它導致細胞突變的方式尚不清楚,并非所有專家都相信存在很強的聯系。
建立這種聯系的先前研究,主要是流行病學研究,這意味著對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的飲食習慣進行了調查,研究人員發現了與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關聯。“當我們說紅肉致癌,并且它會影響癌癥的發病率時,它必須有一些合理的方式,”領導這項新研究的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腫瘤學家MariosGiannakis說到。
畢竟,科學家很久以前就發現了香煙煙霧中的哪些化學物質、是導致癌癥的罪魁禍首,以及某些紫外線波段如何穿透皮膚并觸發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方式的基因突變。為了解決知識差距,Giannakis和他的同事對900名結直腸癌患者的DNA數據進行了測序,這些患者來自參與為期數年的包括生活方式調查在內的更大的280,000名衛生工作者群體。
偵探工作
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記錄他們飲食的人,無法知道他們未來的癌癥診斷,而不是要求人們在生病后回憶他們的飲食習慣。分析揭示了一個獨特的突變特征,一種以前從未被發現的模式,但表明存在一種稱為“烷基化”的DNA損傷。
并非所有包含這些突變的細胞,都一定會癌變,并且在一些健康的結腸樣本中也存在這種特征。在患者被診斷為癌癥之前,突變特征與加工和未加工紅肉的攝入量顯著相關,但與所檢查的家禽、魚或其他生活方式因素的攝入量無關。“對于紅肉,有些化學物質會導致烷基化,”Giannakis解釋說。特定的化合物是亞硝基化合物,可以由紅肉中豐富的血紅素以及加工肉類中常見的硝酸鹽制成。突變模式與遠端結腸密切相關,腸道下部通向肛管,這是過去的研究表明與紅肉有關的結腸癌最常發生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在受烷基化模式影響最大的基因中,之前的研究表明,當它們發生突變時,這些基因是導致結直腸癌最常見的驅動因素。總的來說,多條證據構成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
敦促適度
在這種情況下,可疑的突變特征需要回答很多問題:與損傷水平較低的患者相比,腫瘤烷基化損傷水平最高的患者,結直腸癌特異性死亡的風險要高47%。但同時也是執業醫生的Giannakis表示,重要的是要關注如何利用這項研究來幫助患者。
未來的工作,可能會幫助醫生確定哪些患者、具有累積烷基化損傷的遺傳傾向,然后建議他們限制紅肉的攝入量。識別已經開始產生突變特征的患者,可以幫助識別哪些人患癌癥的風險更大,或者在早期發現疾病。并且,因為烷基化損傷的數量似乎是患者存活的生物標志物,它可能被用來告訴患者他們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