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看病技術的發展,讓平行檢測成為可能
發布日期:2017-09-10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早、也是規模大的教學附屬醫院,全美歷史悠久的三所醫院之一。建立于1811年,在2012年全美醫院排名第一。于1846年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例麻醉手術,并先將x光用于臨床。該院主導著全美規模大的、以醫院為基礎的研究項目,年度研究經費超過6億美金,至今已產生了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美國醫院擁有床位900余張,有21000名醫護人員,幾乎所有的醫生都在哈佛醫學院任教。醫院秉承安全、療效、患者至上、及時、高效和公正,致力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為安全的治療與護理。在癌癥、心血管、神經、腦血管、消化、風濕免疫、血液、內分泌等疾病臨床治療方面世界,為患者提供好的綜合醫療服務。
國外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蛋白質組學分析產生的大量數據,增加了科研工作者的分析難度。當前數據分析的瓶頸是,如何通過整合分析海量質譜數據、凝膠圖像及色譜數據,得出具有指導意義的結論。為了統一不同質譜的輸出格式,人類蛋白質組組織標準發起小組,設計了統一的數據格式。
同時,為更好地利用龐大的蛋白質片段數據,蛋白質標準文庫與數據庫正在建立中。例如,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的蛋白質組學鑒定數據庫,包含了來自60個物種的超過250萬種蛋白質,和1150萬條多肽的詳細信息。
當前,亟須建立一個所有蛋白質組學數據的網絡,尤其是像癌癥等疾病的蛋白質組,因為它們包含了對各種相互調節的信號通路的干擾數據,蛋白質組就是這樣一個蛋白數據的網絡分析平臺,具備一個用戶友好的、可制訂、可查詢包含所有已鑒定發表的蛋白質的數據庫。可利用圖形工具鳥瞰整個蛋白質組,能整合分析多種大規模實驗數據,并計算出數據之間的相關性。提供一個交互式的界面,來識別和分析相互作用網絡和信號通路等。
國外看病機構介紹,基于蛋白質芯片的大規模高通量技術,在生物學領域進入了技術發展的新時代,同時產生了大量可分析的數據。高通量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對海量元素快速簡單的平行檢測、及并行分析成為可能。蛋白質的功能通常取決于蛋白質的結構狀態,這使得蛋白質芯片分析比基因芯片分析更富有挑戰性。
整合數據分析所得結果,有利于使人理解由基本細胞學事件引起的復雜生物過程與疾病。當前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的一個缺點,是經多次純化后樣品濃度很低,這使得質譜技術難于對其分析或檢測。蛋白質分離技術的一個重要改進,是構建了利用動電聚焦、和高分辨率的毛細管等電聚焦多維分離平臺。分子診斷與腫瘤個體化治療原則,具有分辨率高的特點,既可區分PK值的微小差異,也能識別通過增加CIEF的組分,對帶電多肽在整個pH梯度中二次均分后的電荷變化。
基于傳統分析方法的蛋白質組學技術,缺少針對一定比例的、對靶向治療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小分子蛋白,和膜蛋白的分析。國外看病機構愛諾美康介紹,這或許由當前的蛋白質分離方法中的溶解步驟所致,因為對富集的膜成分的溶解,通常采用去污劑,有機溶劑及有機酸這些溶劑,在質譜分析前期便會造成目標蛋白的消化或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