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后應嚴密監測可能的并發癥
發布日期:2017-10-18有些情況下,如食管炎咽部疼痛、吞咽疼痛和胸骨后不適,可由化療引起。但也可能是由于皰疹病毒或念珠菌感染。應行內鏡下活檢,若內鏡和活檢不可能,可給予經驗性治療,氟康唑治療念珠菌感染,阿昔洛韋治療。對伴有發熱和食管炎臨床癥狀的患者,應添加對上消化道菌群合適的抗菌治療。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腹瀉在腫瘤患者中,梭狀芽孢桿菌是導致腹瀉常見的病原菌。可通過免疫分析檢測糞便中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的毒素,或檢測毒素基因而做出診斷。較少使用的方法包括細胞毒性實驗和糞便培養。熟練這些診斷性檢測是很重要的,因為一些毒素實驗方法的敏感性,不足以絕對排除感染。相反,一些檢測是足夠敏感的,以至于重復檢測與產量增加不相關。
對于輕、中癥病例的治療,采用甲硝唑250mg,口服,每天4次,或500mg,口服,每天3次。抗寄生蟲藥物硝唑尼特(500mg,口服,每天2次)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對嚴重和難治性患者,應選用萬古霉素125~250mg,口服,每天4次。
在一項隨機臨床試驗中,非達霉素200mg,口服,每日2次,療效與口服萬古霉素相當。對于無法耐受口服給藥或腸梗阻的患者,可以靜脈使用甲硝唑,療程10~14天。沒有必要重新檢測糞便中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毒素,因為許多患者仍可能為無癥狀的病原攜帶者。經甲硝唑治療后復發性感染患者,在開始口服萬古霉素以前,應該給予較長療程的甲硝唑。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與寄生蟲和病毒一樣,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氏菌、氣單胞菌和空腸彎曲菌,是導致腫瘤患者發生腹瀉的不常見病因。應采集糞便用于細菌培養,以及進行蟲卵和寄生蟲檢測。當有指征時,應針對性地治療復活的病原體。
在中性粒細胞減少時,盲腸炎通常表現為腹痛、反跳痛、血便和發熱。在中性粒細胞減少期間,對每一例發生腹痛的患者都應考慮盲 腸炎的可能。CT掃描的特征性表現包括充滿液體、膨脹的及擴張的盲腸,常伴有彌漫性盲腸壁水腫,以及可能的腸壁氣體(腸壁積氣)。然而,病變早期CT可無明顯表現;報道顯示CT的敏感度僅為80%。
病原菌通常為混合性革蘭氏陰性需氧,和厭氧菌感染(包括假單胞菌)和梭狀芽孢桿菌。赴美看病患者應選用覆蓋銅綠假單胞菌的廣譜抗生素,治療后并嚴密監測需要外科干預的并發癥,如腸穿孔、腸壞死和膿腫形成。
貝伐珠單抗是作用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一種單克隆抗體,其胃腸道穿孔/瘺發生率為1%~5%。已經發現對結腸癌和卵巢癌患者的風險大。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前腹部、盆腔照射、腫瘤腸累及或無法切除的結腸癌。正在使用貝伐珠單抗的患者,伴有腹痛或新的直腸出血,應該立即行影像學檢查評估穿孔的可能。同時,應該給予覆蓋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菌的廣譜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