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轉移療法的臨床前評估十分重要
發(fā)布日期:2017-11-04原位結腸癌模型,是通過結腸癌內注射結腸癌細胞建立的。但不是很實用,主要是因為注射結腸癌細胞后,難以防止盲腸壁的崩潰。如果一旦模型制備成功,腫瘤將很快生長并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由于構建較難,許多研究者通過將癌細胞注人脾來構建,嚴格地講屬于異位移植。而這種異位移植模型被錯誤地定義為結腸癌原位移植模型。脾內植入人類大腸癌細胞可迅速轉移到肝臟,這也印證了臨床結果。
與黑色素細胞瘤和乳腺癌原位移植模型不同,結腸癌原位移植模型,在宿主體內生長時無法被測量。為了克服這些障礙,發(fā)展了一系列的技術,例如應用熒光素酶標記腫瘤細胞的整體生物發(fā)光顯像技術,或者利用轉染腫瘤細胞測入尿液的促絨毛膜性腺激素蛋白,以此監(jiān)測全身相對腫瘤負荷和對治療的反應。
合理應用的相關問題,原位移植自發(fā)性轉移模型,似乎是研究疾病生物學性狀、和評估腫瘤治療新策略的有效的理想工具。海外醫(y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然而,從實用角度考慮,這些模型的細胞株數(shù)量是有限的。在設計這種轉移模型的治療性實驗時,需要考慮多個方面,是否真的有必要建立轉移性模型。在某些特定組織如大腦,給定療效的相關信息是否可以通過使用其他模型(如直接顱內植入)而獲得。
療法是針對原位生長的原發(fā)瘤進行測試,還是針對后來出現(xiàn)的轉移性疾病進行測試,如后面提到的節(jié)律性口服5-FU的前體藥物,聯(lián)合CTX治療進展期LM2乳腺癌轉移。也可能用于監(jiān)測治療期間的疾病進展。隨著熒光、發(fā)光、可分泌(如HCG)標記的發(fā)展,這一個領域已取得顯著進步。要考慮是應該在早期(微轉移)還是晚期(大體轉移)進展期腫瘤開展啟動治療。
由于在I期和n期臨床試驗人選的患者,通?;加羞M展期轉移性疾病,如果可能且在操作指南中可行,這種抗轉移療法療效的臨床前評估,應該針對大體明確的轉移灶。設計治療性實驗的限制因素,包括能否獲得可在小鼠體內生長和轉移的腫瘤細胞系。原位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如小鼠前列腺體積小,導致原位前列腺模型技術上的困難,而不是使用簡單的皮下模型。假設原位移植是可行的,有必要引入人工替代腫瘤標記(如熒光素酶、GFP或HCG),以便監(jiān)測疾病(如大腸癌注射人脾)。
海外醫(y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一些研究表明,對原位移植瘤無效的治療可能對轉移灶有效。為研究轉移性疾病的治療反應,往往需要通過體內篩選轉移能力足夠強的亞種。決定治療的啟動是針對微轉移,還是針對后來的大體轉移。所有已報道的模型已被證明,在節(jié)律性化療的發(fā)展和演變中是有用的。
節(jié)律性化療對皮下腫瘤生長的一些療效,初的節(jié)律性化療臨床前評估,多采用皮下種植。在該項研究中,Browder等發(fā)現(xiàn)每6天一次給予大約1/3MTD劑量的CTX,總療程超過60天,能顯著抑制Lewis肺癌的增長,CTX的MTD是每21天給予腹腔注射總量為450mg/kg,每2天給藥一次,150mg/kg,6天為一個周期,而節(jié)律性方案是每6天一次170mg/kg,腹腔注射。
同樣,低劑量方案可以抑制采用CTX MTD劑量,在體內抗Lewis肺癌變種的增長。這項研究得到另一項獨立研究的支持,該研究報道每3天一次給予低劑量長春新堿(1/20~1/10的MTD)治療,加每周兩次抗VEGFR2抗體DC101,不是針對腫瘤細胞,而是靶向腫瘤微環(huán)境中VEGFR2陽性的內皮細胞??擅黠@和持續(xù)地抑制SCID小鼠SK-NMC人類神經(jīng)母細胞瘤的生長。這個實驗在治療的開始,即有長春新堿的大劑量累積,超過3周輸液泵,隨后是低劑量長春新堿維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