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帕金森的副作用及術后不良反應
發布日期:2017-11-22之前,第四屆年度深度腦刺激療法智庫會議,由佛羅里達大學運動障礙中心與神經修復中心舉辦。本文對會議中提出的深度腦刺激術治療腦神經失調,和神經精神疾病的新技術進步,及運用情況進行了概述。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本次會議首先集中探討了深度腦刺激療法,在研究和臨床實踐方面的政策與支持、注冊中心的形成和包含妥瑞癥治療方面,深度腦刺激療法的運用的問題。
其后,會議還提出了運用神經影像,和電化學標記提高深度腦刺激療法的特異性,展示了治療帕金森氏病、特發性震顫、阿茲海默癥、抑郁、創傷后應激障礙、肥胖和成癮的相關新信息。本文的每一部分都呈現了今年的國際智庫會議中所提到的新信息和重點內容,并評論了這一領域當前及未來的發展。
腳橋核區作為治療帕金森病,深度腦刺激術的靶區,獲得了大量的臨床研究學者關注。這些研究取得了不同的結果,總的來說,許多患者(并非所有患者)的跌倒和僵硬癥狀都有所改善。在一篇相關性論文中,我們評估了有關腳僑核領域外科解剖和術語的現有數據。本文著重研究外科手術技術,影像學和手術早期副作用等問題。本文目的是深入了解選擇特定技術的原因,并討論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
調查研究數據,幾乎涵蓋各個領域。有一些重要的挑戰需要解決,如優目標識別,優化電極安放位置的手術方法選擇,特殊外科手術技巧結果的影響,靶點定位準確性,以及電極位置術后驗證的方法差異。組內和組間有相當大的可變性,而腳僑核和深部腦刺激術的整體經驗仍有局限性,且缺乏對照試驗。盡管存在這一挑戰,但手術似乎對其適用的患者有益,且似乎相對安全。
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對比不同研究中心的研究,以及分析結果的一個重要局限是,靶向及外科手術技術的巨大變異性,文中有所論述。我們希望我們積累的數據可以對腳僑核腦深部刺激術的手術協議發展有利。深部腦刺激(DBS)是一項日益發展的治療模式,大多數DBS系統需每隔幾年,進行植入式脈沖發生器(IPG)的更換。現階段,有關IPG置換不良事件,對DBS治療有效期影響的報道尚少。
目標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開展一項多中心隊列研究,觀察與IPG置換相關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包括術后感染。
方法
共計納入1293組IPG置換的808例患者的醫療記錄進行審核,數據來源于1家澳大利亞和5家瑞典的DBS中心。采用非條件多元回歸模型確定潛在預測因素對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影響。
結果
此程序的嚴重感染總體發生率為2.3%;同時,就納入每例患者及每組IPG置換而言,其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7%和3.7%。30例患者中有28例出現部分或完全DBS系統治療撤離。男性感染風險較女性高(OR3.6,p=0.026);此外,感染風險隨著既往IPG置換次數的增加而增加(OR1.6,p<0.005)。
結論
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DBS IPG置換術后感染風險隨著既往更換頻率的增加而增加。未來治療過程中,有必要降低IPG的更換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