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就醫 放療在疾病有進展后采取
發布日期:2017-12-02通常,放射治療是在疾病有進展之后才采取的治療策略,并且通常在幼兒身上采取的治療策略是,將放療進一步推遲,放在化療之后使用。對于接受放射治療的低級別惡性膠質瘤患兒來說,只照射腫瘤部位,避開正常腦組織(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調強放射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和質子放射治療)均顯示有效。
赴美就醫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對于減少與這些模式有關的急性和長期毒性有潛在作用。必須注意,將放療誘發的影像學改變與疾病進展分開,這種改變通常發生在放療后的第一年,但在第一年后也可能發生,特別是在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大多數患有視交叉或視路交叉后部神經膠質瘤患兒通過放療,可以長期控制疾病,但也可能導致明顯的智力和內分泌后遺癥,腦血管損傷,晚期死亡,以及繼發性腫瘤的風險增加。雖然需要放射治療的患者可能已經屬于高風險人群,但一項基于人群的研究確定,放療是與晚期死亡率相關的重要的風險因素。放射治療和烷化劑被用作NF1患者的后治療手段,因為這個方法理論上增加了給患者帶來神經毒性作用和第二惡性腫瘤的風險。赴美就醫患有NF1的兒童,由于血管改變,出現與放療相關的繼發性腫瘤和其他并發癥的風險也較高。
次全切除手術,放射治療的直接替代方法是次全切除手術,但尚不清楚有多少患者能夠保持病情穩定及穩定時長。化療鑒于放射治療與長期副作用相關,可能主要推薦術后再做化療。化療可能使腫瘤客觀上有所縮小,并推遲大多數患者對放療的需要。化療也可能延緩或避免視通路神經膠質瘤青少年患者對放療的需要。已有證據顯示,化療能使患有下丘腦膠質瘤和間腦綜合癥患兒的腫瘤縮小,同時導致患者的體重增加。
治療腫瘤進展或不可切除的低級別膠質瘤,廣泛使用的方案如卡鉑,伴隨或不伴隨長春新堿。硫鳥嘌呤,丙卡巴肼,洛莫司汀和長春新堿(TPCV)聯用。COG報告了一項隨機III期臨床試驗(COG-A9952)的結果,該試驗對10歲以下兒童使用卡鉑和長春新堿(CV)或TPCV兩種方案中的一種,以治療低級別惡性/下丘腦性膠質瘤,但患者無NF1.5年無事件生存率:(EFS)CV方案為39%±4%,TPCV方案為52%±5%。
赴美就醫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以上方案之間的毒性比較相當,在同一研究中,NF1患兒非隨機分配接受CV治療。NF1患兒的5年EFS顯著好于未接受CV1的兒童,為69%±4%。在多變量分析中,NF1是更好EFS的獨立預測因子,但非OS的獨立預測因子。還有其他已被用于治療嚴重或不可切除的低度星形細胞瘤患兒的化療方法,包括以下如多種鉑類藥物。接受鉑類化療來治療視神經膠質瘤的兒童,報告中的5年無疾病進展率約為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