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癌癥患者疲勞發生率差異較大
發布日期:2018-01-19恐慌癥是指對某一特定事件,極度焦慮而導致的回避態度。常見的醫源性恐懼癥包括對針頭、血液及幽閉場所的恐懼。盡管在進人引起恐懼的環境前服用過抗焦慮藥(如勞拉西泮),會有一定作用,但恐懼癥的治療仍以行為干預為主。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廣泛性焦慮障礙,是一種脫離現實的過度擔憂,至少持續6個月,常伴隨緊張性動作、自主神經過度興奮或過度警覺等。
創傷后應激障礙(PTDS)是一組癥候群,常發生于一次創傷性事件后并持續數月。癥狀包括噩夢、幻覺重現、創傷相關回避行為、警覺過度。盡管癌癥可以被理解為“創傷性”事件,但這種特殊事件往往限于某一特定時刻,如醒來時發現被置入導管或被限制于重癥監護室。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介紹,與抑郁的治療相同,焦慮可行藥物治療,也可采用心理干預或聯合應用。藥物癌癥患者的焦慮癥狀,通常在特定的時間出現,苯二氮蕈類藥物因起效快而特別有效。用藥時可根據藥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時間進行選擇。中-短效的勞拉西泮用于磁共振檢查所致的情景性焦慮,長效的氯硝西泮用于預防驚恐發作。肝功能受損者首選勞拉西泮、奧沙西泮和替馬西泮,因為這些藥物代謝時需在肝內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苯二氮罩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包括過度鎮靜、共濟失調、去抑制、意識不清等,老年人尤為明顯。海外醫療可能引起藥物依賴和戒斷癥狀,短效藥物更為常見,如阿普唑侖。
低劑量抗精神病藥(如奧氮平和喹硫平),能快速有效地緩解焦慮。常用于對苯二氮罩類耐藥或禁用苯二氮草類藥物的患者,如服用苯二氮罩類藥物出現意識不清,或有嚴重藥物濫用史。抗抑郁藥對焦慮也有治療作用,但不會立即起效。與治療抑郁癥相比,抗抑郁藥物治療焦慮時需要較高劑量和較長時間。海外醫療在等待抗抑郁藥物起效的4周內,可聯合應用苯二氮草類藥物,以便焦慮得到較快緩解。
另外,丁螺環酮、抗驚厥藥(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安他樂、普萘洛爾及可樂定等藥物,在臨床上有時也被用于控制焦慮,但是這些藥物尚未被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 局認證,也未有系統的研究證實,其治療癌癥患者的焦慮時的作用機制。心理治療短程聚焦治療包括:增強對壓力的耐受力,提高應對技巧,識別并糾正認知偏差和認知災難化等,海外醫療的系統性脫敏療法,可能對焦慮有特殊的治療意義,其他方法如分散注意力、放松練習和視覺訓練都有一定作用。
在癌癥診斷時、抗腫瘤治療期間都可出現,一些患者的疲勞癥狀還可在整個生存期內持續存在。通常癌因性疲勞有明確的病因,并能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盡管一些精神障礙尤其是抑郁和焦慮會引起疲勞,但較少與疲勞同時存在。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不同人群的發生率也存在差異,疲勞的評估方法也不同,這使得對癌癥患者疲勞發生率的報道差別較大。據估計,60%?90%的癌癥患者都有疲勞癥狀。疲勞還可為放射治療的不良反應,了解疲勞發生的時間進程很重要,這有助于明確病因并行鑒別診斷,因有的患者在癌癥診斷之前,就已存在導致疲勞的纖維肌痛或慢性疲勞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