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顱外生殖細胞腫瘤的發生率和預后
發布日期:2018-02-11關于兒童顱外生殖細胞腫瘤(GCT)的一般信息,GCT起源于原始生殖細胞,胚胎形成發育過程中,從卵黃囊遷移,通過腸系膜到性腺。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童年顱外GCT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性腺,性腺外。
大多數童年的性腺外 GCT出現在中線部位(即骶尾部,縱隔和腹膜后);腫瘤處于中線位置可能意味著原始生殖細胞的異常胚胎遷移。兒童顱外GCT大致分為以下幾類:畸胎瘤(成熟的畸胎瘤,未成熟的畸胎瘤)。惡性GCT(精原細胞瘤GCT,精原細胞瘤(睪丸),無性細胞瘤(卵巢),生殖細胞瘤(腦))。非精原細胞瘤GCT:卵黃囊瘤(內胚竇瘤)。絨毛膜癌。胚胎癌。性腺胚細胞瘤。畸胎瘤和卵黃囊腫瘤。混合型GCT(至少包含兩種上面列出的惡性組織)。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15歲以下的兒童中很少見兒童GCTs,患者占該年齡組癌癥的3%。在胎兒/新生兒年齡組中,大多數顱外GCT是發生在中線位置的良性畸胎瘤,包括頭和頸部,骶尾骨和腹膜后。盡管在這個年齡組中發生惡性畸胎瘤的比例很小,由于胎兒水腫和早產,圍產期腫瘤發病率很高。
GCT的診斷評估包括影響學研究和腫瘤標志物的測量。在疑似病例中,可以在手術和/或活組織檢查之前,用腫瘤標志物診斷的準確性也很高。出國看病多學科團隊,可以用這個信息來做出適當的治療選擇。卵黃囊腫瘤產生甲胎蛋白(AFP),所有絨毛膜癌和一些生殖細胞瘤(精原細胞瘤和無性細胞瘤)和胚胎癌都會產生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血清中AFP和β-hCG水平會升高。大多數兒童惡性GCTS將伴有卵黃囊瘤,并且伴隨著AFP水平的升高。出國看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將連續監測血清中AFP水平,以評估患者對治療的反應。良性畸胎瘤和不成熟的畸胎瘤可能導致AFP和β-hCG血清水平小幅提升。
胎兒的肝臟會產生AFP,并且在嬰兒生命的第一年期間,嬰兒血清AFP水平較高,這與存在GCT是不相關的。正常范圍已有描述。AFP的血清半衰期是5?7天,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血清半衰期為1至2天。盡管出國看病的數據有限,但對于所有患有惡性GCT的兒科患者,每個化療周期都要測量腫瘤標志物。初始化療后,腫瘤標志物水平可能會出現短暫的升高。成像測試可能包括以下內容: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掃描。原發部位的CT或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骨掃描,如果臨床有需要。腦部MRI,如果臨床有需要。
出國看病的預后因素,顱外GCT預后因素取決于許多情況,包括:年齡(例如兒童與青少年)。疾病所處階段。疾病的原發部位。在治療過程中腫瘤標記物水平降低(AFP和β-hCG),組織學(例如精原細胞瘤與非精原細胞瘤)。
為了更好地找出預后因素,惡性生殖細胞腫瘤國際合作組織(MaGIC)合并了美國五項和英國兩項的兒童和青少年惡性顱外GCT試驗的數據。目的是確定519例年輕患者的重要預后因素,包括年齡,原發腫瘤的診斷,分期和部位,以及出國看病治療前的AFP水平和腫瘤組織學。預后因素包括以下:11歲及以上、患有III期或IV期的外分泌腺疾病或卵巢IV期疾病的患者,長期無病存活的可能性低于70%,范圍是40%(性腺外腫瘤IV期)至67%(卵巢IV期)。
國際生殖細胞共識分類里,中等風險或高風險特征的男孩(年齡在11歲以上)的治療結果較差。術前AFP水平不是預后因素。但出國看病術后的AFP水平是成年男性的預后指標。卵黃囊腫瘤患者結果較好,但無統計學意義。
這是第一次在兒童和青少年患者以年齡為重點的預后因素調查。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盡管存在一些兒科數據,但針對成人的研究已經表明,化療的第一個周期后,上升的腫瘤標志物水平如果下降不足,預示著不良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