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基因缺失的蛋白質通過檢測鑒定
發布日期:2018-02-15國外研究表明,Sanger測序檢測到ABLI基因315密碼子點突變,1例伊馬替尼耐藥的CML患者,351密碼子檢測到點突變,更換尼羅替尼治療10周后,海外醫療患者ABL1激酶區呈突變和未突變,混合存在的雜合狀態。尼羅替尼治療12周后,M351T完全恢復成野生型;采用定量等位基因特異性PCR檢測ABL1T315I突變。
骨髓增殖性腫瘤(MPNs)包括各種慢性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其特征是髓系(粒系、紅系或巨核系)中至少一系出現增殖,并伴有輕微成熟缺陷。大部分MPNs都與編碼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基因異常有關,該激酶可組成性激活信號,轉導途徑導致細胞異常增殖。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JAK2基因位于染色體9P24,編碼Janus激酶,與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和血小板生成素(TPO)的細胞因子受體相結合,參與造血、炎癥和免疫反應。IAK2基因第14外顯子的617密碼子,發生體細胞錯義突變,導致JAK2激酶自身磷酸化和組成性激活,進而激活STAT、MAPK和PI3K信號通路,引起與JAK2相關的細胞因子受體的高敏感性。
據海外醫療報道,大約95%的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40%?50%的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ET),和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檢測到JAK2-V617F突變。該突變在其他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也可檢測到,如難治性貧血伴環形鐵粒幼細胞和血小板增多(RARS-t)、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AML。
隨后的海外醫療研究,在不伴V6]7F突變的少數PV患者中,檢測到JAK2第12外顯子突變,在約5%的ET和PMF患者檢測到血小板生成素,受體MPL第10外顯子W515K/L突變。MPL突變也可引起組成型JAK-STAT信號途徑激活,對TP0的敏感性增加。此外,也有海外醫療研究描述了由于選擇性剪接,致JAK2基因整個14外顯子缺失的情況,后者產生了一個截短的蛋白質,可以通過檢測RNA(而不是DNA)而鑒定。
對于伴JAK2突變的PV、ET和PMF疾病,更為準確的可能應視為一種具有重疊的臨床和生物學特征,及相同的分子起源的疾病譜。海外醫療的這三種不同表型的疾病,可能是由于JAK2突變發生的干細胞階段、劑量效應、互補的遺傳事件,及宿主的遺傳背景不同所致。JAK2和MPL突變狀態似乎不是生存情況差的較強獨立預測因子。然而,突變分析有助于疾病的診斷、了解其分子發病機制、制訂治療策略及MRD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