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治療 有些部位不常見到癌轉移
發布日期:2018-02-28早多年前,Cohen與同事首先提出了mCRC患者治療前后CTC計數,是PFS和0S的獨立預測因子。淋巴瘤轉診治療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在這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運用CellSearch系統檢測了430名接受基線治療、一線治療、二線治療或三線治療的mCRC患者的外周血CTC計數。
這項研究使FDA批準了檢測mCRC的CellSearch試劑盒,化療聯合靶向治療的進展期結直腸癌患者,治療前后進行CTC計數,可獨立預測PFS和0S。并且可提供除CT之外的額外信息,近期的數據支持CTC計數的臨床應用,即其可提高臨床醫生準確評估奧沙利鉑化療療效的能力,以及加快制訂淋巴瘤轉診治療的個體化方案。
通過免疫CTC再行熒光實時定量PCR,可檢測腫瘤相關基因KR779及其同事,發現治療過程中的CTC檢測,與每6個月1次的影像學結果顯著相關。而且,CTC陽性患者的中位PFS明顯短于CTC陰性患者。淋巴瘤轉診治療研究顯示,對于接受化療的患者,其CTC檢測結果與影像學可發現的疾病進展明顯相關
Jiao和其同事研究發現,手術切除轉移灶,而非射頻消融,可立刻降低CTC水平。淋巴瘤在轉診治療中,CTC表現為局限在肝(和肺)的大循環,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肝和肺以外的部位不常見到癌轉移。定性和定量檢測CRC患者和腸系膜靜脈血液CTC,闡明腫瘤細胞血行轉移的機制。
這項淋巴瘤轉診治療研究,揭示了CRC患者腸系膜靜脈血液的CTC值更高。目前臨床腫瘤學家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鑒定原發病灶切除術后,CRC患者的復發風險。CTC或許可作為無明顯遠處轉移的早期播散標記。然而,無轉移結直腸癌出現CTC的預后意義,不如mCRC明確。
近,有篇綜述研究了無轉移結直腸癌(TNMI~111期),出現CTC的臨床意義,尤其關注了CTC的檢測方法和預后價值。淋巴瘤轉診治療后依據情況,外周血檢查出現CTC,是提示無轉移結直腸癌無病生存率低的潛在標記。無轉移結直腸癌患者的CTC豐度低,需要敏感和特異的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