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于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概述
發布日期:2018-03-01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兒科癌癥,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個性化治療,挽救患者的生命,并盡量保存視力。眼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旨在大限度地減少系統暴露在藥物下,優化眼部藥物輸送并保存視力。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對于患有眼外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者,需要進行強化化療,包括用高劑量化療鞏固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雖然大多數眼眶疾病患者和大部分系統性中央外中樞神經系統(CNS)轉移患者可以治愈,但患有顱內疾病的患者預后不佳。
發生率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相對罕見的兒童腫瘤,發病部位在視網膜上,占15歲以下兒科癌癥數量的3%。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者是非常年幼的兒童;三分之二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在2歲以前確診。因此,美國每年估計的年發病率約為15歲以下兒童中,每100萬有4例,但經過年齡調整后,0至4歲年齡組兒童年發病率10至14人每100萬百萬人(14,000-18,000個新生兒中約有1個)。
臨床表現
出現癥狀的年齡與發病側相關;患有雙側疾病的患者,通常在生命的頭12個月就出現癥狀。大多數患者患有白癜風,偶爾會在拍攝閃光照片后首先被注意到。第二常見的表現征象是斜視,通常與黃斑受累相關。眼內腫瘤晚期伴有疼痛,眼眶蜂窩織炎,青光眼或眼瞼痙攣。隨著腫瘤進展,出國看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眼眶腫瘤或轉移瘤。轉移發生在耳前和頸后淋巴結,中樞神經系統或全身(通常在骨骼,骨髓和肝臟)。
視網膜母細胞瘤治療的晚期效應
在視網膜母細胞瘤幸存者研究(N=470)的報告中,87%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幸存者(平均年齡43歲;中位隨訪42歲)至少患有一種疾病,71%生命受到威脅。與非視網膜母細胞瘤對照組患者相比,調整后的幸存者慢性病的相對風險為1.4(P<0.01);3或4級的相對風險為7.6(P<0.01)。在排除眼部癥狀和繼發性腫瘤后,發現這種較高的風險僅存在于雙側腫瘤的患者。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如前所述,可遺傳性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的繼發性腫瘤發病率增加。視網膜母細胞瘤治療后可能出現的其他后期影響包括:
眼眶發育減少。眼球摘除后眼眶的發育有所減少;然而,放置眼窩植入物后眼球摘除對眼眶容積的影響可能較小。
視野缺陷。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者,在出國看病治療其眼內疾病后,表現出各種長期視野缺陷。這些缺陷與腫瘤的大小,部位和治療方法有關。
有一項40名兒童(共有54個眼球)研究,觀察全身化療和局部眼科治療對患者視力的影響。平均隨訪時間為68個月,其中27只眼(50%)的終視力為20/40以上,36只眼(67%)的終視力為20/200以上。預測視力為20/40或以上的臨床因素是,腫瘤距小窩和視盤的邊緣達到至少3mm,以及不存在視網膜下液。
聽力損失。全身卡鉑治療目前是出國看病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常用手段,這也引起了對與治療有關的聽力損失的關注。有兩項大型出國看病研究,對象是使用6個周期含卡鉑治療的兒童(每個周期18.6mg/kg),研究顯示,治療相關性聽力下降發生率低于1%,而另一個患者系列顯示是是,17%的患者聽力損失。在第二項研究中,治療時年齡小于6個月,且卡鉑全身暴露程度較高的患者,耳毒性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