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突變基因胚系的變異與失活
發布日期:2018-03-14經臨床研究發現,黏液小管梭形細胞癌的遺傳學改變,包括-8P、-9P、-llq、+12q、+16q、+17和+20q。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和RCC易感性,已發現三個遺傳易感位點與RCC危險性相關。
在歐洲血統的個體,確定的遺傳位點是2P21、1lql3.3,和12pl1.23。三種變體定位于2p21的內皮PAS結構域蛋白1(EPAS1)基因,該基因編碼低氧誘導因子2A(HIF-2c)。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其中兩個變體與既往和現在吸煙有關系,與從未吸煙無關,提示五基因的作用依賴吸煙史。
第三個變型與VHL有關,llql3.3位點顯著降低RCC風險,尤其是中國人群中體重正常、從不吸煙和從不飲酒者,基因定位于12p,該基因有兩種變形定位;其中之一與腰臀比表型相關,提示肥胖與HCC風險之間的遺傳學聯系。
近期的一項海外醫療研究發現,相比于散發性ccRCC中的突變,y/L基因胚系變異與通過啟動子甲基化,所致的基因失活相關性更高。這表明遺傳多態性作為衡量表觀遺傳改變,和癌癥易感性風險增加的指標是有價值的。
外顯子測序鑒定RCC的新突變癌癥基因組項目(cancergenome project,CGP),海外醫療近進行的ccRCC外顯子測序發現,新的重現性突變發生在SWI/SNF染色質重塑復合物基因M/7(41%),以及編碼關鍵組蛋內H3的賴氨酸殘基酶,甲基化基因(STZ)3%或去甲基化基因和(3%)。CGP也在非突變的ccRCC中,識別了腫瘤抑制神經纖維瘤蛋內2(neurofibromin2)基因的突變。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除了F/L基因,定位于3p21區域的和SD2基因也經常缺失,表明這些基因頻繁發生的雙等位基因失活與ccRCC發生相關。一項獨立的外顯子測序研究證實了,數個由CPG項目收錄的突變,還識別了另外12個海外醫療突變表觀遺傳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