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癌癥中心 腫瘤應答機制的特性
發布日期:2018-04-09影像學指標,基于影像學檢查的腫瘤血管參數測量,已被用至臨床試驗,可對抗血管生成藥物藥效學進行評估。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這些參數的改變是否可以作為預測性指標,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但這代表了抗血管生成治療后生物標記中,激動人心的領域。
在腎細胞癌、肝細胞癌及高級別膠質瘤的臨床研究中,這些參數大多來自計算機斷層掃描機,和MRI動態增強掃描。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發現,重要的是,腫瘤血管內對比劑濃度的動態變化,可用來描述腫瘤內血流(K-trans)和血液/血漿體積比。
現有的抗VEGF作用機制模型,與上述參數變化也是一致的,比如通過對異常血管的正常化,從而減少血流、血量以及引起腫瘤缺血。盡管各研究方法不同,但也可看出一定趨勢。在轉移性腎細胞癌、高級別膠質瘤及復發和原發的卵巢癌中,抗血管生成治療前的K-trans及其他指標的改變,有一定的預測價值。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這種預測價值(例如CT灌注掃描)目前已經在臨床中使用,但仍需要在良好設計的、大型前瞻性及跨藥物跨腫瘤類型的研究中進一步確認。從Folkman初的假說,到新的治療方法出現,無疑是一項巨大成就。抗血管生成治療,可使很多患者從中獲益,但其對生存時間的延長還不明顯。
大多數接受該類藥物治療的患者,生存獲益僅以月計,而不是按年計算。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了解到,對藥物作用和腫瘤應答機制更深層次的理解,有利于根據藥物藥動學特性,和患者個體差異選抨用藥類型和用藥方案。同時,對腫瘤的無應答和耐藥機制的理解,有助于發展靶向作用于這些機制的新的治療方法。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后發現,抗血管生成治療在抗腫瘤治療,也具有相當大的前景,其應用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