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 突變大多與外顯子有關
發布日期:2018-05-02美國臨床介紹,CSD黑色素瘤與非慢性日光損傷的黑色素瘤不同,組織學評估CSD有較大程度的日光彈性,及組織變性。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介紹到,“惡性痣”是用來描述長期日光照射后,產生的黑色素瘤,尤其是老年白種人群,組織學評估確定許多惡性痣損傷為CSD。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高達10%的CSD存在K/T突變,CSD黑色素瘤占黑色素瘤的10%?15%,雖然CSD往往較非CSD預后好,但CSD仍然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黑色素瘤。與其他腫瘤不同,黑色素瘤c/r突變,在以下外顯子中有更高頻率:外顯子9(5%),外顯子11(45%),外顯子13(25%),外顯子17(10%),外顯子18(15%)。
超過90%的黑色素瘤突變,是錯義突變。通常,腫瘤激活突變頻率差異較大,范圍從<5%至40%。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了解到,然而,數據顯示大多數突變,發生在睪丸精原細胞瘤(相對非精原細胞瘤),和單側卵巢無性細胞瘤。這些突變,通常位于XiT基因的外顯子17,主要是在D816氨基酸位點。
一項COSMIC數據庫,綜述發現20%的精原細胞瘤,性腺外生殖細胞瘤都存在突變。而性腺外的非精原細胞瘤無K/T突變。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發現,有更多不同的研究結果提出質疑,雙側睪丸精原細胞瘤是否存在c/r突變。因此,檢測K/r突變,可不能只預測對側腫瘤的發病風險。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隨著ABL激酶小分子激酶抑制,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中應用的成功,研究人員在繼續檢測其他功能增益突變,及激活突變驅動的細胞的生長。隨后,伊馬替尼的應用,在進展期c/r突變型gist中有了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