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灶小的患者推遲放療是否合理
發布日期:2018-05-14臨床研究,EGFR基因突變者,酪氨酸激酶抑制藥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后,已經顯示出更好的療效。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也許是因為他們比傳統的化療藥物,有更好的CNS滲透。腦和全身其他部位腫瘤組織,都有EGFR突變的NSCLC的患者,有效率尤其高。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病灶小而無癥狀的腦轉移瘤患者,在密切隨訪下,一開始就使用EGFR抑制藥,并推遲放療可能合理的。其他靶向藥物,包括血管生成抑制藥如貝伐單抗(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單克隆抗體),和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藥,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對肺癌腦轉移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目前正在評估中。
黑色素瘤無論在顱內還是顱外,轉移性黑色素瘤對化療反應不佳。既往幾個試驗評價了化療,對黑色素瘤腦轉移患者的作用,大多數集 中于福莫司汀和TMZ。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發現,近來,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抗體,通過阻斷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CTLA-4),與其配體B7.1及B7.2的相互作用,對轉移性黑色素瘤,已經顯示出臨床獲益。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了解到,CTLA-4的單克隆抗體,應用于黑色素瘤腦轉移患者,已顯示顱內病變的客觀反應,和持久的疾病控制。更大規模的研究,需要更堅定地了解Ipilumi在與放療聯合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黑色素瘤時所起的作用。
同樣,在具有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患者,正在進行的研究,將探討黑色素瘤腦轉移對靶向治療的反應,及聯合治療模式的作用。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了解到,綜合表現,建議每6個月重復癌癥篩查,潛在的惡性腫瘤,通常可以在從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后,第一個4年內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