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癌癥中心 表達下降可能參與腫瘤進展
發布日期:2018-05-29國外發現,神經內分泌分化和病理分期、或轉移之間并無相關性。前期研究也發現了高級別PIN、和癌中神經內分泌細胞的數量,與多種臨床病理因素無明顯聯系。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Allen等也研究了120例患者,發現神經內分泌分化,與患者預后之間無明顯相關性。
相反,Weinstein等研究了104例臨床上、患有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患者,發現神經內分泌分化與患者的生存率有關。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但是,他們是把研究病例局限在Gleason 5和Gleason 6的前列腺癌患者,因而其研究結果受選擇偏倚的影響。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領域了解到,研究表明神經內分泌分化,可以預測患者的生存率,但這僅適用于單變量模型分析。通常,神經內分泌分化與早期激素治療失敗有關,提示這些腫瘤細胞是雄激素非依賴性的。同時,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對激素性生長調控不敏感,癌中大量神經內分泌細胞的存在,提示著預后差。
但該研究結果,已被多數實驗證明不成立。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在前列腺癌穿刺活檢標本的診斷評估中,組織中嗜鉻素A的表達,是評估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的、一個獨立預后指標。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領域發現,放射治療后,嗜鉻素A的染色濃度可以獨立預測生化,及臨床失敗、遠處轉移和病因特異性生存率。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和原發性前列腺癌相比,淋巴結轉移灶中含有較少的嗜鉻素、5-羥色胺免疫反應陽性細胞,這表明神經內分泌標志物表達下降,參與了腫瘤的進展。而癌基因表達的改變和表型改變,在PIN和前列腺癌中也大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