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受體表達可預測抗腫瘤療效
發布日期:2018-07-05鑒于IGF通路有望作為靶點,并開發有效的人工合成抑制物。因此尋找有預測意義的標志物,是這一研究領域發展的方向。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其受體的表達水平,常與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內的、抗腫瘤藥物的療效相關。
然而,在單克隆抗體西妥木單抗,用于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隨機II期臨床試驗中,并沒有發現某些高表達與療效相關。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Zha等在單抗分子預測的研究中發現,在乳腺癌及結直腸癌的體外實驗里,每個腫瘤細胞至少需要檢測1300個受體表達,來預測某項抗腫瘤療效。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獲悉,也有新的研究顯示,只檢測受體的表達,并不足以預測其抗腫瘤療效。對于IGF-1R表達則更傾向于陰性預測指標,況且免疫組化檢測方法的標準化,還尚待完善。并且腫瘤細胞內,IGF通路的激活,可以大限度地預測抑制劑的抗腫瘤療效。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例如IRS1是IGF通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可能作為生物標志物,來預測腫瘤對抑制劑的敏感性。海外醫療服務機構介紹,有報道稱通過在敏感型結直腸癌細胞系中的倍增,能以不平衡的獲得,而不需要增加相關的基因擴增。
國外一項重大研究中,也曾報道了間質表型,是不可能對抑制劑起反應的表型。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并且關于相關抑制劑在臨床上的應用,及可能敏感的表型的深入研究,都將可能建立在上述觀察的基礎之上,并產生相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