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胃癌大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
發布日期:2018-09-11醫學經驗表明,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能夠誘發胃癌慢性炎癥,并引發癌癥的細菌。它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人類的致癌物,據估計它造成了全世界超過5%癌癥,并且是感染相關癌癥的主要致病因子。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胃癌發生取決于細菌菌株、宿主反應和環境因素。
這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其中炎癥被認為是這一過程的初始和必要步驟。胃萎縮的特征,在于正常腺細胞的缺失,進而導致酸產生的減少,這些情況使更多的細菌得以在胃壁定植。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領域發現,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特定地理區域胃癌的患病率,與幽門螺桿菌特定菌株的流行率相對應。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獲悉,全部胃癌約75%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實驗證據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在動物中誘導了胃癌,而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可減少胃癌風險和預防癌前病變。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介紹到,許多高風險幽門螺桿菌菌株編碼,是一種被稱為細胞毒素相關抗原A(Cag A)的蛋白質。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Cag A陽性菌株在胃癌高發地區占主流,由于細菌Cag A蛋白是一種效應蛋白,它被細菌的分泌系統注射到細胞中,所以能起到刺激細胞生長等作用。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領域發現,宿主細胞上的整合素受體,是Cag A進入細胞的門戶,而CagA可被細胞中Src和Abl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當磷酸化的Cag A與SHP-2C致癌酪氨酸磷酸酶,及含有SH2結構域的蛋白相互作用后,其SHP-2能在正常情況下保持非激活構象,其機制與Src相似。當SHP-2的氨基端結構域,通過分子內相互作用,能阻斷底物分子進入其活性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