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活檢能否觀察到腫瘤血管
發布日期:2018-11-12肺癌患者及高危患者的活檢表明,包括從增生、轉化到原位癌變的癌前病變,都與黏膜周圍增加的微血管密度相關聯;新生血管部位的鱗狀上皮細胞的、一種獨特發育異常模式,臨床上也已被鑒定。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領域發現對于支氣管癌前病變過程,特異新生血管生成的促進因子還未確立,但是可以觀察到VEGF71、EGFR74和COX-275水平的升高。
新生血管生成在腫瘤轉移過程中,其作用的新生血管生成,除了可以促進惡化前或者已惡化的小病灶進一步發展,還可以促進腫瘤細胞的血道轉移。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領域認為這種轉移擴散,可能是由腫瘤內存在的“鑲嵌式”的血管,來輔助完成的,且這種血管是由腫瘤細胞和內皮細胞,共同圍成了腔體結構。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獲悉,特定條件下它可以幫助腫瘤細胞,進入到血液循環中,且有一項研究發現,在一個結直腸癌異位瘤模型中,大約15%的血管是鑲嵌式的血管,腫瘤細胞也可以直接接觸到管腔的表面,而沒有內皮細胞造成阻礙。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機構了解到,同樣數量的鑲嵌式腫瘤血管,也會在人類的腫瘤活體檢查中被觀察到。
這些觀察說明腫瘤血管不正常的結構和功能,可能幫助腫瘤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發生轉移擴散,且微小轉移灶,也需要依賴新生血管生成,從而發展成為臨床可檢測的腫瘤。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領域發現他們在遠端轉移位點上,還可能長時間地處于靜息狀態,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會因為獲得足量的血液供應,崦導致腫瘤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