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侵襲標志物在治療期間的影響
發布日期:2018-11-17對于找到可以表征治療有效,或者抗藥的生物標志物,并據此選擇更佳劑量,以及判定治療的分子靶標,能否被有效抑制尤其迫切。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理想的生物標志物應該具備一些特點,沒有侵襲性,且易于在常規臨床治療中使用。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生物標志物,在臨床中常規應用,但是有許多不同的生物標志物,正在進行臨床或臨床前試驗研究。海外醫療領域認為它們可以分為三類:侵襲性標志物,可以直接評估組織和血管的變化;體液標志物,可以在血漿和尿液等中檢測;放射成像標志物等。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獲悉,侵襲標志物在治療前或治療期間,進行系列活檢的方法,有可能從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直接證明對腫瘤組織和其他組織的藥效,但在非臨床試驗時,這種方法往往是不切實際的。海外醫療領域目前已利用該方法,證明了貝伐單抗在直腸癌患者中,能引起腫瘤微血管密度、腫瘤細胞凋亡和增殖的變化。
同時證明腫瘤間質液壓(IFP),這一影響血管功能的關鍵參數,也發生了變化。海外醫療領域認為這種方法,還有助于深入研究一些藥物,缺乏顯著的臨床活性的原因;例如SU5416和SU6668是2個早期進行臨床試驗的、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對經過這兩種藥物治療后的腫瘤進行活檢,發現VEGFR和其他關鍵的靶點,沒有被完全抑制,需要更高的藥物濃度,或者更為有效的抑制劑。海外醫療服務機構介紹到,此外通過檢測貝伐單抗治療后,癌細胞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基因表達的變化發現,在直腸癌患者中SDFla-CXCR4信號通路,以及VEGF受體NRP1表達都發生了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