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 前列腺癌的病學特征
發布日期:2018-12-14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中較常見的腫瘤,據估計它也是男性中,僅次于肺癌的第二位腫瘤死因。前列腺是雄激素調節器官,雄激素是前列腺上皮細胞分裂更主要的刺激因素,因此雄激素是更有可能、導致前列腺癌變的病因。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認為,迄今只有間接的證據支持,雄激素在前列腺癌發展中的因果關系。
用減少對前列腺作用的雄激素藥物,及“前列腺預防試驗(PCPT)”結果證明,雄激素在前列腺癌變中起著重要作用。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了解到,評價雄激素在前列腺癌發生中的作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部分原因是因為男性缺乏、像女性那樣容易測量激素事件;此外外源性雄激素的使用,也在男性相對少見。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獲悉,前列腺癌有三個主要的流行病學特征:一是發生率和死亡率,存在巨大的國際和種族間差異,在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中相差80倍;二是隱匿發生,在所有人群中亞臨床 的前列腺癌發生率都比較高;三是前列腺癌發生和老齡化,也存在強相關關系。
通常前列腺癌在50歲之前極其罕見,但是它一直是美國男性更常見的癌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列腺癌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加的速度比任何一種癌癥都快。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發現雄激素,在前列腺癌發生中作用的一些間接證據,來自于對前列腺癌發病風險高、中、低人群激素譜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