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母細胞瘤都有哪些表現形態
發布日期:2019-01-15用物理方法,可以分離自染色體的小環狀DNA分子,如游離基因、微小染色體、小的多分散DNA,或者雙微染色體,它們的形成是基因組碎片擴增的另一種機制。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存在著這些染色體外因素的不平等劃分,從而使得優勢因素被迅速地選擇。
之后一些“脆弱”的染色體片段,頻繁地丟失或者獨立地擴增,這可能是DNA損傷檢驗點反應中,基因下調的結果。關于突變方面的情況,可由外源DNA損傷試劑直接引起,如射線、環境突變劑、化療等,也可由內源或外源產生的活性氧引起,而氮介導的典型突變通常是單核苷酸替代,而微缺失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
DNA損傷試劑的性質,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突變頻率和突變譜,并可能被DNA損傷信號、DNA多聚酶功能等錯配及修復。大規模基因組測序工程,已明確證明乳腺癌和大腸癌,在其突變譜顯示了重要的差異。
例如C:G到T:A的轉換在大腸癌中占優勢,而在乳腺癌中C:G到G:C的顛換占優勢。在暴露于化療試劑的癌癥中,誘變劑暴露的影響尤其明顯,通常以烷基化試劑治療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為表現形態;該試劑甲基化錯配修復基因MGMT,也展示了顯著的高突變表,其多樣性終將引起治療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