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看病 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診斷?
發布日期:2019-01-29在公共衛生領域,決定其篩查試驗是否有效,取決于它是否有效地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篩查試驗有效性的主要指標為: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PPV)和陰性預測值(NPV)等。其靈敏度是指,實際有病且按試驗的標準,被確定為陽性結果的百分比。
而特異度是指,實際無病且按試驗標準,被確定為陰性結果的百分比。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雖然只是直觀定義,但已在實際中應用,且靈敏度高的試驗能較好的發現患者,而不靈敏的試驗則容易漏診患者,甚至可能導致患者錯誤地放松警惕,從而延誤疾病的診斷。
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特異性低的試驗,會增加對正常人的疾病懷疑,從而導致不必要的診斷檢查和治療。所以,篩查試驗是需要高靈敏度和高特異度,但是一般來講,這兩個指標是負相關的。比如假設在一個血液檢測中,我們設定如果某檢驗值持續高于某界限值,視為陽性。去美國看病領域認為一個高的界值,就代表高特異度和低靈敏度,反之亦然。
因此必須謹記,篩查試驗和診斷檢查的不同;一般在任何情況下,篩查試驗確定為陽性并不意味著一個確切的診斷結果,它只不過是指出,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篩查試驗的陽性病例進行診斷后,確診為正常者就是所謂的“假陽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將“假陽性”的大量存在證明是篩查試驗,有一定的誤導性。
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在癌癥篩查中,通常寧可漏掉超過10%的實際無病者的進一步診斷,也不希望漏診那超過10%的實際患病者。這雖然是一些主觀的數字,但的確是合理的目標。去美國看病領域通常所說的靈敏度,是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計算的,是試驗靈敏度、疾病滯留時間和間隔時間的一個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