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治療上存在哪些臨床給藥方式
發布日期:2019-03-18一直以來,在抗腫瘤藥研發界,關于給予健康志愿者抗癌新藥,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結直腸癌治療轉診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對晚期癌癥患者、進行1期臨床試驗的目標通常有很多;例如確定藥物的更大耐受劑量(MTD)上,它是該新藥在后續2期試驗中的推薦劑量。
如何定性和定量地確定新藥物的毒性,在傳統研發中,會通過依據國際認可的參照表格來劃分毒性等級,和觀察劑量限制性毒性(DLT)。結直腸癌治療轉診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在獲得新藥的臨床藥理學信息上,如何獲得新藥的藥效動力學信息,例如特定的血藥濃度是否會影響或調節特定的靶點,也是至關重要的。
結直腸癌治療轉診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可以用組織樣本(正常組織和癌變組織)、外周血細胞、皮膚活檢組織、惡性積液、血漿蛋白、口腔黏膜細胞、頭發或者新型成像技術,來做上述研發。結直腸癌治療轉診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也可以根據無對照的個案記錄,在臨床抗癌活性例如客觀緩解、腫瘤標志物下降、臨床獲益等方面著手。
1期試驗中,更常探索的給藥時程包括:每三周或四周給藥一次,如每日一次連續5天,每三周或四周重復;每周一次連續四周,每六周重復;每周一次連續三周,每四周重復;120小時持續輸注;每日一次連續21天,每28天重復。
當然,隨著對于新藥物信息了解的增多,可能需要探索其他方案。結直腸癌治療轉診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選擇使用哪種給藥時程,例如是選用團注給藥還是更頻率的給藥,即每日給藥連續5天或21天,也是很重要的步驟。
其臨床前模型中,其抗癌活性對時程的依賴性也很復雜;且該藥物在臨床前模型中的藥代動力學信息,也是十分關鍵。結直腸癌治療轉診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該藥物的作用機制和臨床前試驗中,其作用機制的數據,對患者而言也是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