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就醫往往是不得已的選擇
發布日期:2016-11-23周末跟朋友約下午茶,一個偶然的契機聊到了健康問題,聽說圈子里又有一個朋友不幸患癌,85、90后的朋友圈子,近幾年聽到的不幸患癌的人已經有五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不是很大,以為這只是個例,但是近幾年來,一些周圍的圈子也時不時地會傳來“朋友患癌”的消息,這不禁讓人開始擔憂。
出國就醫機構愛諾美康介紹,癌細胞就如體內的寄生生物,每個人都會有患癌的風險,風險高低根據每個人的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和飲食作息習慣相關而有所不同,一些惡劣的生活環境和不良的飲食作息習慣也會加大患癌的風險,同時跟遺傳基因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有些人的家族中就帶有比一般人要高很多的患癌基因,著名好萊塢女演員安吉麗娜·朱莉正是因為自己具有罹患乳腺癌的高風險基因而選擇切除乳腺來達到預防的目的。
隨著中國都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隨之增大,在年輕人當中,有不健康的飲食和作息習慣的人不在少數,使得患癌人群越發低齡化。出國就醫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在美國,癌癥很早就出現了低齡化的現象,很多人從青年時期就開始了抗癌之路,個體和癌癥之間的斗爭幾乎貫穿了剩下的整個人生。
美國著名醫院—安德森癌癥中心對于癌癥的治療理念是:找到與癌細胞和平共處的方式。癌癥就像是慢性疾病,對于慢性疾病的治療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式,一點點瓦解癌細胞的防線。
目前,國外治療癌癥的靶向藥物已經很豐富了,很多藥物目前還沒有在中國上市,這也是催生很多患者萌發“赴美看病”念頭的主要原因,因為很多靶向藥物在美國已經積累了很成熟的臨床試驗數據,但是要等到在中國市場上市至少還需要7~8年的時間。這7~8年的時間對于患者來說可能就是要命的時間。
出國就醫機構愛諾美康透漏,除了藥物的原因,還有的就是中美就醫環境的差異,在美國大型醫院的醫生一個下午多接待5-6位的病患,但是中國的醫生一個下午接待60位患者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拋開醫生的專業性不談,中國醫生這樣的一個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就令很多美國醫生唏噓不已:“中國醫生是怎么做到保證這么長時間精力高度集中的!”
在美國,一些重大疾病的醫生跟自己的患者都會成為朋友,因為患者會跟自己的主治醫生保持著長達幾十年的聯系,這樣的交情堪比摯友,主治醫生對于病患的家族病史,多年來的病情發展情況都了如指掌,這樣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在國內的就醫體系與就醫環境下無法做到的。
種種原因促使這類人群逐漸增多,甚至都快成了一種趨勢。中國癌癥的低齡化也加速了這個市場的發展,很多接受過西方教育的80后人群在得知自己患癌的那一刻起就會考慮赴美看病,年輕一代的患者更是深知中美醫療差距對于自己病情意味什么!
面對重疾,患者選擇出國就醫跟留學熱潮不同,如果說留學熱潮的產生跟市場的營銷宣傳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赴美看病的趨勢完全就是國內患者自身的選擇,是面對國內無法改變的嚴峻就醫局面而做出的救命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