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 部分機構正喪失底線
發布日期:2017-03-20“為什么身體這么差,還要來美國看病?”這是美國醫生對患者黃先生說的第一句話。其愛人齊女士向記者回憶說,當我們滿懷希望地到達美國,美國醫生卻讓我們直接打道回府,老公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而不辭辛勞到達美國,幾乎已經耗盡了全部精力,何時能回國都成了問題。
記者獲悉,近年來,隨著出國看病人數的增加,許多機構、資本都加入到了這個新興行業。受成本壓力、風險資本逐利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機構開始大量廣告宣傳、夸大美國優勢,屏蔽信息,誘導重癥患者出國看病。為了賺取高昂的中介費,甚至不顧患者病情危重,身體虛弱,利用患者的求生心理,給患者畫出漂亮的“虛擬希望”前景,把個別成功案例說成普遍性規律,導致許多患者出國前信心滿滿,出國后卻谷底,喪失了所有治療信心。
齊女士的愛人,患的是胰腺癌伴多發肝轉移、腹腔轉移,身體極度虛弱。本來他們非常猶豫是否出國,但經不住某服務機構咨詢人員的各種信息轟炸:美國腫瘤靶向藥眾多、臨床試驗多、基因檢測全面,并列舉了諸多胰腺癌出國治療后好轉的例子。不差錢的他們就這樣被中介給出的虛擬希望所綁架。當他們向所委托的機構討要說法時,對方則拿出厚厚的合同進行各種辯解、各種推諉,完全沒了當時推銷時的積極神情。
事實上,安德森癌癥中心國際患者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曾坦言:“由于花費很大,很多癌癥患者認為他們能夠治愈,但癌癥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很多時候安德森癌癥中心也無能為力。”
專注重大疾病的服務機構愛諾美康指出,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和個體的差異,沒有兩個人所患的疾病是相同的,前人的成功僅僅能作為一種參考,沒有模仿的價值,更不可能被復制。出國看病不能成為商業游戲,其本質還是嚴謹的醫療行業,“病情是不是適合出國;國外有沒有好的治療方案;患者的預期是否合理等等均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作為機構不能拒絕任何患者的求生欲望,但絕不能報喜不報憂,甚至為了利益,屏蔽信息,欺瞞重癥患者。喪失醫療底線的機構,不論多么高大上,終會被淘汰。
律師建議,患者在選擇出國看病機構時,盡量多對比2-3家機構,并且完善合同條款,將機構的口頭承諾落實到文字合同中,盡量減少各種風險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