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國要理性,海外醫療并非是萬能的
發布日期:2017-05-09海外醫療核心的地方就是醫療資源,很多患者本來就是沖著國外的高端醫療資源去的。在美國,每年國家投入20多億美元進行醫療設備的研發,比如美國治療癌癥先進的手段質子治療,已經在臨床醫療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此外,過去十年間,美國新研發的癌癥藥物累計超過100多種,而在中國上市并運用于癌癥的臨床治療的僅僅只有十余類。中國在藥物研發上比美國落后了很多年。
愛諾美康介紹,除了藥物和醫療技術的硬件之外,醫療資源的短缺也讓患者選擇海外醫療。中國醫生面臨了巨大壓力,在中國普通的醫院每位醫生每天要診斷將近100多名患者,在城市的三甲醫院里,幾乎每天都是人滿為患,很多患者沒有提前預約都趕不上治療,更不要提癌癥等重大疾病了。在美國,平均每位病人有6名醫生服務,而中國的平均下來不到一名。
52歲的王先生在2015年的時候罹患肺癌,在國內化療、放療均宣告失敗,并且沒有靶向藥使用,第二年中秋便選擇赴美,在美國排名前五的醫院,專家給王先生做了咨詢,患者的PD-L1表達大于50%,完全可以使用PD-1免疫藥物進行控制,當時這個藥物并沒有在中國上市。在美國治療2個月之后,王先生的病灶明顯縮小。
在治療期間,王先生和該醫院的主治醫師溝通時,美國醫生曾說過,中國醫生很值得敬佩,每天接待80-100名患者之后能保證精力高度集中,他們的專業與醫德都非常讓人尊敬。
另外,醫療資源的短缺還會導致醫患關系的惡化,“一分鐘診斷”似乎成了現在患者和醫生之間的“默契”,很多患者認為中國的醫生不關心患者,而這終究還是要歸根于醫療資源的短缺上。
為了看好病現在有一些患者盲目選擇,不考慮自身的身體狀況和具體病情,很多癌癥在國內沒有治療方案,國外也可能無能為力。患者應該理性對待,充分了解美國優勢以及是否適合自己,再決定是否海外醫療。
專注重大疾病的服務機構愛諾美康指出,海外醫療行業本身是一個嚴謹、發展緩慢的行業,資本的急躁導致行業正在透支未來。一些踏踏實實做服務的機構,由于其嚴謹性,有時甚至是在拒絕不適合的患者,相應的其盈利情況并不好。反而,有一些逐利機構,由于夸大宣傳給患者虛擬希望,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短期逐利模式將勢必引發海外醫療行業發生斷崖式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