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 雙葉產鉗都有哪些操作特性
發布日期:2020-11-04當產婦進行產鉗術時,醫師伸入其組織后壁,以引導右鉗葉向胎頭右側滑行;方法同低位產鉗實施方法,只是鉗葉需要輸送到較高位置。在旋轉胎頭時,胎頭可能被推向骨盆內,而這與高位產鉗不同。
如為短彎產鉗,產鉗就位后,可能只露出鉗柄,當牽引陣縮時,將鉗柄向外稍向下(與水平形成約30°)牽拉。胎頭撥露時,則逐漸抬高鉗柄,使胎頭上仰娩出。其牽出步驟,可在幾次陣縮中完成。
每當陣縮過后,則產鉗扣松解,需要牽引時再合攏,并縫合會陰,可在胎盤挽出后操作。如系顏面橫位,應將額轉向前方,且將鉗葉置于胎頭兩側枕頦上,方法同頂先露。
操作上,其牽引方向先稍向下、使下領抵達恥骨聯合下方,后鉗柄逐漸向上旋轉,使眼、鼻、額、枕自會陰前緣出現。目前臨床上,如早發現,多改作剖宮產術,針對Kielland雙葉產鉗的情況,其產鉗特點為:只有胎頭的鉗葉彎曲,無向上的骨盆軸彎曲;鉗葉瘦長而薄,對胎兒與母體骨盆軟組織損傷小。
另外,其左葉鎖扣,可與右葉產鉗在任何部位扣合,上下滑動;如胎頭在骨盆底不正時,可先用產鉗旋轉胎頭,然后牽引娩出胎頭,它適用于出口或低位產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