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術后很快復發,美國多學科會診提出更好方案
發布日期:2025-08-26患者2024-09行胃鏡檢査提示:食管距門齒30-35cm處可見一不規則環周腫物,病理:(食管中段)低分化癌部分呈鱗狀分化,部分呈肉瘤狀分化。
2024-11-15行第一周期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具體為:白蛋白紫杉醇,順鉑,信迪利單抗。
2025-02-24行經皮食管動脈栓塞術。經導管灌注DXM10mg、托烷司瓊5mg,后注入白蛋白紫杉醇175mg稀釋液、順鉑50mg稀釋液。
2025-03-19食道CT平掃+增強:食道中段惡性腫瘤,較2025-2-22CT病灶明顯增大。
2025-03-21在行經皮食管動脈栓塞術、經導管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注入藥物為伊立替康120mg稀釋液、奧沙利鉑100mg稀釋液。
2025年4月PET-CT(18F-FDG):療效評估部分緩解PR。于2025-04-30全麻下行:.頸胸腹三切口食管部分切除術;根治性頸淋巴結清掃,單側(右頸);胸內食管-胃頸部吻合術;胸腔鏡縱隔淋巴結清掃術;腹腔鏡下腸粘連松解術;幽門成形術。術后病理:食管肉瘤樣癌,小區為鱗狀細胞癌。分期ypT2N2M0.
2025-6-17行胸部放療,PTV包括:1/2/4/5/7區淋巴結引流區及吻合口。照射劑量:95%PTV處方劑量DT50Gy/25F。周圍危及器官限制劑量符合要求:雙肺V20=13.33%,平均肺劑量=7.15Gy,V5=34.45%,V30=4.38%;心臟平均劑量=1.07Gy;脊髓Dmax=35.57Gy。
2025-7復查影像,顯示食管術后,吻合口未見明顯增厚及高代謝灶;下段食管旁(約T11椎體水平)小淋巴結,FDG代謝增高(SUVmax=9.1),較前新發,轉移考慮;肝S4稍低密度結節伴FDG代謝增高(直徑1.0cm,SUVmax=8.4),較前新發,轉移考慮;右側髂骨局部骨質密度不均,FDG代謝增高,較前新發,傾向轉移。療效評價:PD。2025-7-31出現干咳,考慮有放射性肺炎,開始口服激素治療。
經歷了化療,手術,放療,僅僅1個多月就出現了復發。患者女兒希望了解美國更好的治療方案。愛諾美康推薦了美國權威腫瘤醫院-希望之城的腫瘤內科、腫瘤放療的專家進行多學科的遠程會診。
兩位專家討論后認為:現有PET顯示,肝、髂骨及T11食管旁淋巴結有轉移,范圍局限且體積均較小。對于寡轉移疾病患者,通常可以采用全身治療聯合局部區域治療方案。這一策略尤其適用于存在更多治療選擇的患者,例如該患者可采用抗HER2靶向治療方案(基因顯示患者ERBB2基因擴增水平非常高,因此該患者有望對治療出現良好反應)。建議將德曲妥珠單抗(優赫得,每三周一次)作為最佳全身治療方案,并接受MRI引導放療進行局部區域治療,因患者目前有上次放療導致的放射性肺炎,治療期間應繼續激素治療,放療期間暫停德曲妥珠單抗。
針對肝轉移灶,使用MRI引導的體部立體定向放療,3-5次。針對髂骨轉移灶,可使用CT引導的體部立體定向放療,3次完成。鑒于病灶部位和體積較小,且采用精準放療技術盡可能減少對健康組織的輻射,預計這兩個療程產生的毒性反應會非常低。結合患者食管及頸部放療PDFS分析,T11區淋巴結應該不在既往放射野內,赴美后重新復查影像后,確認淋巴結是否位于既往放射野內。若該淋巴結所處區域位于既往放射野內,可能無法安全對該區域實施二次放療。盡管患者過去接受放療時曾出現明顯不適,且有放射性肺炎,但本次放療方案預計不會引發同等程度副作用。
遠程會診結束后,考慮到患者大齡,以及既往治療療效一般,副作用大,患者將于8月底赴美接受進一步治療。我們也將持續跟進患者的病情,并在赴美的過程中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