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后較高比例的不良預后能否預測?
發布日期:2021-04-15曾有一期海外分析報道,證實了LSC相關的細胞表面標志,通常有C型凝集素樣1(CLL-1/MICL/CLEC12A)、CD123、CD44、CD47、CD96和CD25(4M7)等幾類。但尚未建立一個獨特的LSC表型。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后期又有數據證實,多數AML免疫治療的優點和缺點,大都取決于把向抗原:LSA白血病特異性抗原、LAA白血病相關抗原、MIHA次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等。
國外又一期已獲許可的臨床研究中,其結果意義重大,如果LSC的定義與在小鼠模型中相似,也和AML患者相關。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以此表明,它們很可能成為鞏固治療時的相關評價,也包括了MRD相關的主要靶標。
而早多年前,海外就有專家VanRhenen等人,在體內實驗模型以及與患者相關的研究中,發現AML診斷時,高比例的CD34+CD3KLSC可預測化療后高比例的MRD和不良預后,以及整體較低的無病生存率和無復發生存率等。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后另一項研究也報道,AML細胞具有成功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的相對能力,也與其不良臨床特征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