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體檢卻沒有發現癌癥,6大誤區你有幾個?
發布日期:2020-12-16近日有媒體報道,武漢50多歲的吳女士,平時很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每年都會去醫院進行常規體檢。一個月前她突然出現持續便血的情況,醫生通過腸鏡檢查,發現其乙狀結腸處有一新生物,取活檢后病理結果為結腸腺癌,隨后通過腹部增強CT檢查,發現吳女士已出現肝臟的多發轉移,屬于癌癥晚期。
很多人認為只要定期去醫院或者體檢中心做體檢,就能確保萬事大吉。事實上,由于對體檢認識的誤區,很多人都是在做“假體檢”。大部分體檢都是在查全身常見的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但對于癌癥篩查存在諸多誤區。
誤區1:腫瘤標志物正常,說明沒癌癥
血液腫瘤標志物對于癌癥的判斷,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比較差。換句話說就是,正常人腫瘤標志物可以升高,而癌癥患者腫瘤標志物可以正常。因此血液腫瘤標志物僅僅是一種輔助檢查,沒有任何確診價值。
誤區2:用胸部X光篩查肺癌
胸部X光診斷肺癌,敏感度差,只能發現中晚期肺癌,要想發現早期肺癌,應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
誤區3:醫生觸診篩查乳腺癌
“B超+鉬靶”是篩查乳腺癌的黃金組合,僅靠體檢醫生常規觸診,流于形式,無法發現早期乳腺癌。也有某些所謂高端體檢中心用PET-CT篩查乳腺癌,對于早期乳腺癌來說,PET-CT也非常容易漏診。
誤區4:用便潛血、胃腸超聲等預測胃腸癌
便潛血、胃腸超聲檢查胃腸癌,敏感性低,漏診率高。早期發現胃腸癌的黃金手段是:胃鏡+腸鏡。
誤區5:PET-CT是“查癌利器”
很多所謂高端體檢機構大肆宣傳PET-CT篩查癌癥,號稱準確率100%。事實上,由于FDG攝取受諸多因素影響,PET-CT的準確率大致為80%。病理類型、分化程度都會影響PET準確率。例如對于支氣管肺泡癌、腎透明細胞癌、肝細胞癌、胃印戒細胞癌等,漏診率極高。對于高分化的腫瘤(惡性度低),PET-CT也常常漏診。而且由于腦部糖代謝旺盛,PET-CT也不能用來篩查腦部腫瘤。
誤區6:穿刺活檢會導致癌癥擴散
穿刺活檢作為腫瘤確診的一項重要檢查手段,很多患者卻很排斥,因為有謠言稱“穿刺取組織會造成癌轉移”,真的嗎?現在大多使用的穿刺裝置外面都有個保護裝置,不管是彩超引導還是CT引導下的操作,穿刺針都能精準的到達所要穿刺的腫瘤組織,夾取腫瘤組織后全身而退。做個簡單的比方,穿刺針的操作像我們平時使用圓珠筆一樣:先將筆頭貼到腫瘤表面后,一按開關讓里面的筆芯穿刺到腫瘤里面;取材結束后“筆芯”會直接退回到圓珠筆的外殼內,從源頭上隔絕了腫瘤細胞和外界其他組織的接觸,防止外漏。
總之,很多人對體檢的認知出現誤區,選擇的項目也不完全適合自己,也并非越貴越好。體檢內容應根據個人既往史、家族史、年齡、性別、健康危險因素和經濟狀況等綜合因素,由醫生個性化制定。而且由于體檢醫生資質水平等問題,建議謹慎選擇任何商業性體檢中心,推薦患者前往正規三甲醫院進行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