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的惡性與侵襲程度也受血管分布的影響
發布日期:2021-05-29在一期海外試驗分析中,專家們得出數據,即DER可減低IGF-1水平并提高凋亡水平。之后研究又顯示,DER在腦腫瘤中正是靶向這一通路的,從葡萄糖到酮體的轉變,也需要基因表達和代調節的多重變化。
而這些調節作用,通常也易發生于機體的正常細胞中,因為從葡萄糖向酮體的轉變,是針對食物限制的保守性進化適應。一般來說,葡萄糖代謝和糖酵解的基因下調,細胞呼吸則會基因上調,其不穩定性將抑制腫瘤細胞的廣泛適應性,從而促進其消除。
由于大多數腫瘤細胞,需要增加糖酵解以實現生長和存活,從葡萄糖供能轉變為酮體供能,會對腫瘤細胞產生相當大的代謝應激。與正常細胞相比,腫瘤細胞對酮體代謝存在缺陷,因其不能有效地利用酮體供能,所以降低葡萄糖同時升高酮體的治療方法,會使腫瘤細胞血漿葡萄糖與IGF-1水平升高。
針對所研究的小鼠,均釆用了標準飲食或KD喂飼(n=23),分析數據包括UR喂飼組和R喂飼組,各小鼠的血漿葡萄糖水平和腫瘤生長數值。線性回歸顯示,組間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提示血漿IGF-1水平和腫瘤生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血糖水平。
通常,它比正常細胞能產生更強的應激,由此判斷,從葡萄糖到酮體的能量轉換,可成為腫瘤治療中理想的治療策略。另外,它還可以增強正常細胞的代謝效率,同時靶向存在代謝缺陷的腫瘤細胞。
而飲食能量減少,通常也具有抗血管生成效應,曾有一篇重要的文獻顯示,血管分布是實體瘤形成的限速因素,其腫瘤的惡性和侵襲性程度,也與其血管程度相關。一般血管分布較少的腫瘤預后較好,而血管分布較多的腫瘤,則預后較差。
因此,抑制血管分布,也是控制腫瘤生長的重要治療策略。而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靶向腫瘤血管生成的同時,不對患者造成傷害或降低其生活質量。PaytonRous首先提出,限制食物攝入抑制腫瘤生長的機制,在于其能否延緩宿主的腫瘤血管分布(血管生成)。
其血管生成,涉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或通過已有血管再形成新的毛細血管,而血管生成又與組織炎癥、傷口愈合和腫瘤發生等因素相關。所以,Rous在他的原始論文中,雖然沒有使用血管生成(angiogenesis)這一術語,但他確實使用了血管形成這個詞。
他認為,腫瘤血管形成,是主導快速腫瘤生長的潛在機制,而熱量或食物限制,可能通過間接靶向血管形成來抑制腫瘤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