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基于生物學應對低危病變低劑量治療
發布日期:2017-07-17使用生物成像技術,描繪腫瘤不同部分的特征,可以根據其特征對其使用不同劑量的放射線,即"數字劑量分布"(theragnostics或dose painting by numbers)概念。海外醫療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腫瘤和淋巴結內的缺氧區域顯然是放療的首要目標。PET成像技術可將同位素(F-MISO、F-FAZA、Cu-ATSM)聚集于缺氧區域,已與CT放射技術聯合應用,用于確定靶區內的缺氧部位,以指導使用不同的劑量和分割大小。
治療聯合使用全身化療和生物藥物如西妥昔單抗,可進一步增強放療對局部進展病變的治療效果。硝基咪唑類藥物尼莫唑作為缺氧細胞的增敏劑,已經成功地與放療聯合應用。如果腫瘤組織具有缺氧特征,這些則可以作為輔助放療的有價值藥物。
海外醫療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現在外科研究中一種新的方法,就是對頸部NO早期病變患者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幫助制訂終的手術方案。許多研究,主要有關口腔腫瘤,已經檢驗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和診斷準確性。淋巴閃爍造影術,應用放射膠體和術中照相機,對于前哨淋巴結的檢出率可達90%。多數情況下,這種方法的陰性預測率也可達90%。但在更晚期腫瘤其檢測結果則不恒定。在早期無淋巴結轉移的HNSCC患者,這種方法可能會成為一種可接受的常規檢查方法。
與20世紀比,盡管腫瘤治療方法已有一定進展,但人們也認識到雖然有了大M技術和經費的投人,但腫瘤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卻停滯不前,改善的步伐緩慢。這使人們認識到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不能單純依賴以大小和數fl為基礎的物理方法。標準分期和治療常常是基于經驗性的,并過分依賴這些物理學參數。進一步提高療效必須了解腫瘤的分子機制,這才能理解為何腫瘤組織看上去相似但卻有不一樣的行為表現。這個過程是漸進性的長期過程。不過現在已找到了新的研究途徑,如果繼續發展,很可能會帶來突破。
海外醫療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頭頸部轉移腫瘤的研究重點,已漸漸轉移到腫瘤的生物學上。進一步轉化研究,將使這些研究更接近臨床。必須更好地認識分子標記及其功能,更加明確是單獨應用還是與其他標記聯合應用。這不僅能預測疾病預后,還能根據其生物學特征進行腫瘤分組,并預測發生轉移的概率。分子學診斷技術(如微陣列)可幫助我們以多種特征為基礎,將每一種腫瘤進行分類。放射學技術應該可根據其生物學特征預測發生轉移的風險性,同時也可以評判對放療和化療的敏感性。
治療應該基于物理學和生物學特征,從而對低危病變進行低劑量治療,對高危病變給予更加積極的治療。相同的腫瘤和轉移病灶也可以根據其內部特征 給予不同劑量的放療。全身治療也可根據個體化原則,針對每例腫瘤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多模式治療方案將在聯合、順序等方面進一步優化,以達到腫瘤治療的佳目標,即大限度地殺死腫瘤組織,并將并發癥發生率降到低。
在2008年美國公布的新發腫瘤病例中,黑色素瘤在男性和女性常見腫瘤中分別估計為第六位和第七位。這種腫瘤的發病率正以超過其他腫瘤增長率的速度持續增長。海外醫療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在2010年,預計有68130例新增黑色素瘤患者,其中多數是早期階段,因此可治愈。然而,估計2010年將有8700例患者將死于這種疾病。每年,大約8000例患者被發現有轉移性黑色素瘤,表現為較早原發性黑色素瘤的復發,這一數據與每年死于該病的人數很接近。
這一統計數據說明,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對IV期黑色素瘤的治療缺乏進展。原發腫瘤局限于皮膚、無區域淋巴結受累屬I和n期,以及腫瘤的厚度(深度)、上皮潰瘍或網狀真皮層或皮下脂肪受侵與否(克拉克iv或v級)。m期是有局部淋巴結受累的臨床或病理證據,皮內播散或衛星轉移灶的存在,w期是指有遠處轉移。海外醫療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I期黑色素瘤患者預后很好,單純手術治療的治愈率達85%以上;n A和n B期患者術后3~5年復發率分別是20%~30%和40%~55%;EI期有區域淋巴結轉移的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復發率為60%~80%;IV期患者預后極差,中位生存期的只有6~9個月。
一些機構夸大出國看病的難度與復雜性,宣傳自己的所謂某些特有的“優勢”,比如“有綠色通道、有內部關系”,采用信息屏蔽的方式蒙騙患者,事實上如果患者英語良好,完全可以自行申請,針對患者為頭痛的與醫生溝通時的翻譯問題,美國大的醫院大多配有免費的診室翻譯,患者并不需要擔心。
愛諾美康翻譯部 ?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