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的結構也會決定其融合和分裂過程
發布日期:2023-08-17按照海外有些專家的觀點,表觀遺傳學和水平基因轉移,也在臨床治療方面發揮了更多主導作用。相關細胞融合和水平基因轉移形式的遺傳機制,也有助于研究癌癥進展和轉移的治療措施。
那么,如何將拉馬克的進化概念與癌癥進展現象,聯系起來呢?如果用細胞器代替器官,并且將細胞質遺傳作為獲得性狀的體細胞遺傳,則可以看到這種聯系,通常還會考慮到線粒體在正常融合和分裂過程中的動態行為。
而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則可以在整個細胞線粒體網絡中迅速傳播,并通過細胞質遺傳,傳遞到子代體細胞。隨著癌細胞對酵解的適應性增加,伴隨每次細胞分裂,線粒體的呼吸功能強度也會逐漸減弱。因此,癌癥的體細胞進化,體現了獲得性遺傳的概念。而高度惡性的癌細胞幾乎沒有呼吸作用,且會完全依賴酵解,這個過程可視為拉馬克遺傳。
盡管拉馬克認為,獲得性特征的遺傳,可增強生物學的復雜性和完美性,但將這一進化概念,用于應用于癌癥進展,卻體現出現其相反的效果。具體而言,用拉馬克的觀點,可以解釋生物學混亂的升級情況,以及癌癥進展過程中的突變不均勻積累。由此看來,拉馬克進化概念比達爾文進化概念,更好地解釋了腫瘤進展的現象。
值得關注的是,在有關癌癥的科學出版物,偶然會提及目的論的考慮或解釋。部分目的論涉及具有某一目的的設計,是智能設計論相關觀點的基石,其對復雜現象的目的論解釋,是假定所研究的系統都具有預期目的,所以該系統由遺傳機會和環境需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