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看病 醫療水平“數據化”的信服力
發布日期:2017-09-04出國治病的觀念在國內已有十年之久,但是這個并未被大多數人熟知,除了去美國看病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對它的不太了解。一部分人認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患者也就較多,中國醫生有更多“練手”的機會,相應的中國醫生的水平也會比國外醫生要嫻熟很多。
在常見疾病方面,中國醫生的水平確實比國外要嫻熟。愛諾美康的CEO陳浩凡博士說:“這也是我們不推薦常見疾病患者赴美的原因之一”。由于國內沒有嚴格的分級診療制度,所以很多患者即使是普通感冒發燒也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去大醫院看名醫,醫生的大量精力被用在了重復看一些常見的小病身上,沒有更多精力去提高質量。
對于癌癥、心臟、神經等以及危重、復雜病之類,美國知名醫生水平確實比國內要高一些。拋開醫生的個體差異,即使在設備藥物方面,國外知名醫院也會略勝一籌,因為這些疾病需要高度個性化、精細化、專業化,注重的是質量,而不僅僅是數量。
比如美國,在癌癥、心臟、神經、免疫、兒科、眼科、骨科等疾病方面的優勢公認。美國的癌癥五年生存率是66%,而這個數值在安德森癌癥中心卻能達到80%。醫生大多畢業于排名第一的、醫生的高殿堂——美國哈佛醫學院。
在重大疾病方面,美國有些高度專業化的醫生,在整個職業生涯只看某一種很特殊的病,所以即便你說美國病人相比中國人再少,但是美國醫生利用畢生的時間只鉆研某一種疾病,因此看的某類病人其實更多于中國專家。例如肺癌,美國有的肺癌方面的專家一看一種類型的肺癌,甚至是有某一種基因突變的肺癌,并保持在這個疾病領域的知名。
去美國看病,美國醫生不僅專業化,也會更加數據化。紐約長老會醫院的一名醫生專注于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的介入眼動脈化療,在接診的441例患者中,有556只眼睛,在這些患者中,整理的保眼率是70%,2歲以內的患者保眼率是85%,5歲以內的患者是77%,7歲以內的患者是71%。而在國內,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一般都是采取摘除眼球的手術。美國尊崇循證醫學,哪怕像“少吃鹽可以預防高血壓”這種讓人覺得很顯而易見的事情,都必須做很全面的研究,然后還發表在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愛諾美康介紹,去美國看病就像一道證明題,不管是進行遠程咨詢還是赴美,醫生所能給出的數據都是有章可循,有證據的支撐,證據充足,必然能夠證明結果。不能說這都只有好的一面,但是當一名患者選擇去美國后能夠有更好的治療方案,預后也會更好,那么我們就認為這可以作為一個選項。重大疾病患者選擇國外醫療也要有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所謂的“包治百病”不過是某些不靠譜的機構和“神醫”用來忽悠患者出去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