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研究:多孔細胞可能導致肝臟變差
發布日期:2022-07-03由大阪城市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抑制和治療 NASH 相關肝癌方面邁出了潛在的一步。他們使用肥胖小鼠進行了研究,這解釋了從癌細胞附近細胞中形成的細胞膜孔中分泌蛋白質的重要性,腫瘤發展的腫瘤微環境。他們的發現發表在《科學免疫學》上。
雖然癌細胞本身顯然是有害的,但在所謂的“腫瘤微環境”中,包括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在內的鄰近細胞,也可以在癌癥發展中發揮作用。
“在與肥胖相關的肝腫瘤微環境中,稱為‘肝星狀細胞’的成纖維細胞變得衰老,”首席研究員 Naoko Ohtani 教授解釋說。“這導致它們表現出與衰老相關的分泌表型 (SASP),它們釋放出一組通過抑制抗腫瘤免疫來促進癌癥的蛋白質。”
Ohtani 教授的團隊,試圖通過給易患癌癥的小鼠喂食高脂肪飲食,并研究肥胖誘發的肝癌來揭示這種機制。他們首先進行了全面的基因表達分析,以確定肝星狀細胞產生了哪些 SASP 因子,然后研究了它們是如何釋放的。SASP 因子 IL-1β 和 IL-33 被發現是肝癌生長的兩個關鍵促進因素。它們的釋放發生在兩個主要階段,“首先,高脂肪飲食會削弱腸道屏障功能,導致脂磷壁酸在肝臟中遷移和積累,”Ohtani 教授闡述道。“其次,積累的脂磷壁酸刺激了gasdermin D蛋白的裂解。這反過來又形成了細胞膜孔,IL-1β和IL-33從肝星狀細胞中輸出或釋放。”
這些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一旦 IL-33 被釋放,它就會激活其受體陽性調節性 T 細胞,從而抑制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并可能加劇癌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