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國治療,服務機構應“盡其所能”
發布日期:2017-09-08中國人口基數大,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的大醫院,在人均醫療資源上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幾乎沒有優勢,我國現有的醫療條件,滿足不了某些患者對優質醫療的要求。出國治療的人數漸漸增多,相關的服務機構也像雨后春筍般出現,由于還沒有相關的法規來規范相關機構,所以行業內也存在無序競爭的現象。
愛諾美康的CEO陳浩凡博士說:服務行業涉及醫療,要非常嚴謹才行。有競爭才會有進步,但是競爭應該是良性的,這樣整個行業趨勢才會是積極向上的,相關機構應該靠專業和服務取勝。
出國治療服務機構的專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機構對海外醫療的資訊應該有相應的了解,不僅哪種新藥用于治療哪種疾病,在某一疾病領域有哪些新的療法,而且包括中外醫療在某一疾病領域的差別等。
第二,機構相關人員應該有醫學方面的背景,承擔起幫助患者順利出國的責任,是患者與醫院之間的橋梁,更是患者在國外各方面的向導。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幫助患者合理匹配國外醫療資源,如果相關人員不具備相應的醫學知識,病歷都看得一頭霧水,更別提幫助患者了。這對患者而言是及其不負責任的。
第三,機構應該配備專業的服務團隊。體現在幫助患者的全過程,在咨詢時有專業的醫生給予指導,在醫院醫生的選擇上能有醫生給予專業的推薦,在病歷翻譯有專業的醫學翻譯來進行,在簽證環節應該有簽證部門來負責,應該有相應陪同人員前往國外,行程結束后還應有后續的跟蹤服務等。
服務機構應該回歸服務的本質,誠信經營,不欺瞞患者。針對患者的病情,有何有益的地方,有何種風險都應該如實告知。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沒有兩個人的疾病是完全相同的,前人成功的經驗只能作為一種參考,機構不應該為患者勾勒虛擬希望,諸如承諾百分之百治愈、新藥百分百起作用等等,中介機構畢竟不是美國的醫生,對病人的病情只能夠給予大方向上的參考,而不能替醫生下結論。機構應該具有同理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慮情況,目前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國,患者到了國外是否有更好的治療方案、患者是否能負擔得起所需花費等。換位思考從患者的病情出發,推薦合適的醫院和醫生,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
幫助患者合理地規避風險,合理評估目前情況,能否承受長時間的飛行,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案,經濟基礎等都是機構應該考慮到的。同時,在國外,應該陪同患者做好相應的指導和提醒等。
愛諾美康介紹,服務機構的增多讓競爭加劇,部分機構為了逐利,開始大量進行廣告宣傳、夸大美國的優勢、屏蔽信息、甚至欺騙消費者。這些行為不僅會讓消費者對出國失去信心,更加會耽誤患者病情。海外看病過程繁瑣,從病歷的翻譯、到醫生的選擇預約,到簽證辦理、到機票住宿的預定,出國治療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都應當完善服務,為患者的順利治療解除所有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