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患者出國看病,并非身處“孤島”
發布日期:2017-09-13周圍,每當眾人聊起出國看病這個行業,對它的觀點都褒貶不一。可能有些獲得良好預后的患者,會對此有個格外好的評價。然而,也有些人認為國外環境陌生總是后怕,難免會陷入一個“孤島”。那么,情況到底什么樣子,如何避免孤島呢?
患者是第一知情人
曾經有一份調查,當親屬罹患癌癥,你是否會選擇告知真相。結果有80%的患者選擇不告知或者部分告知,這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隱瞞方式,因為害怕對家屬造成心理壓力,影響治療。日本也有“隱瞞病情”的傳統文化,但是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反思這樣做的價值,為此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絕大多數結果表明:患者應該被告知真相。
對醫療有更多的未知
治療期間患者從心理上有更多的憂慮,此時患者更應該清楚的知道病情。并且,國外的醫生會直接跟患者充分交流病情,幫助患者詳細了解各種方案的風險和獲益,由醫生和患者共同決定治療方案。同時,美國是世界上少數立法強制要求醫生告訴患者病情的國家之一,但同時,美國的癌癥生存率是世界的,這也從側面證明,第一時間給患者公開透明信息,并不會給治療效果拖后腿。
相應的心理疏導
對待國際患者,國外醫院還會給患者相應的心理疏導,增強醫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護理環節也會比國內更加周全。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也會很好,患者完全不用擔心出國看病會遭受外國人的白眼。
有家人的陪伴
在國外,患者身邊也總會有家人的陪伴,有醫護人員的幫助,同時還有服務機構的指引。服務機構對國外的環境比較了解,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給患者提供幫助。同時,好點兒的機構還會有全程陪同,諸如語言、生活、就醫方面能夠給患者提供方方面面的幫助。當然,患者得選擇靠譜的。
愛諾美康介紹,出國看病的人群中,重大疾病患者占多數,這類患者也往往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壓力。出國不僅僅是一種選擇,更是患者的希望,因此患者和家屬要理性看待。同時,在面對機構的各種宣傳時應冷靜分析,好找醫生朋友等幫助做出判斷,杜絕機構的各種忽悠。